垦荒精神永远不老拳

2020-04-29 淮安装修公司

核心提示:中国青年志愿垦荒纪念馆的门,是一扇充满奇异魔力的门。跨进这扇门,就从崭新的现实跨进了历史深处;走出这扇门,就从历史深处走进了崭新的现实。

一代代来自全国各地的专业官兵、知识青年和青年志愿者,披荆斩棘,将杳无人烟的北大荒变成了 北大仓 ;而艰苦卓绝的开荒生活也铸造了一代代北大荒人坚毅顽强、百折不挠的特有性情。

中国青年志愿垦荒纪念馆的门,是一扇充满神奇魔力的门。跨进这扇门,就从崭新的现实跨进了历史深处;走出这扇门,就从历史深处走进了崭新的现实。

历史与现实在这扇门上交汇,让每个参观者顿悟:今天所有的美好,都来自昨天劳动的艰辛。

7月18日,民主与法制社 美丽中国边疆行 采访团参观了中国青年开荒纪念馆。一幅幅历史画卷,展现了那个荒草披野、沼泽遍及、杳无人烟的北大荒,是如何一步一个脚印,走向沃野千里、田畴似锦、楼高路阔的北大仓的。

燃烧青春的岁月

将时钟回拨到1955年,青年志愿开荒的起点。

那一年4月,团中央组织代表团赴苏联学习,想参照苏联共青团开荒的经验,寻找优秀青年去边疆开荒。当时,年轻的共和国百废待兴。中国可耕种的土地有限,在一些地广人稀的边远地区,还有15亿亩荒原在沉睡。在社会领域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的同时,粮农产品短缺的现象不断在全国各地出现。

5月,毛泽东作出 农村是个广阔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指示。共青团中央为此在同年7月向全国广大青年发出 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的号令。

彼时,北京石景山区西黄乡22岁的共产党员、乡长兼团支部书记杨华联合庞淑英等4名青年作为发起人,向全市青年倡议:组成北京市青年志愿开荒队,远征北大荒。仅10天时间,报名人数达587人。团市委从中挑出60多名青年,由杨华任队长,组成全国第一支青年志愿开荒队。

8月 0日,垦荒队辞别北京,乘车北上。9月 日抵达萝北开荒点(今天的共青农场),9月10日在垦荒点举行了 开荒第一犁 剪彩仪式,从此拉开了全国青年志愿垦荒的序幕。随后又有哈尔滨、天津、河北、山东各地共14批,垦荒队员2602人汇集在萝北荒原。

但创业初期的生活艰苦异常,个他人动摇了,想打包离开荒原。杨华急了,猛地咬破手指,在大小不等的几块硬纸板上写下了自己的决心: 我是荒原上的一名开荒战士,我要永久做个垦荒战士,不做逃兵。要依托党,依托大众,去克服一切困难,要把一切献给伟大的祖国。

从1955年到1958年,垦荒队员以火热的 、坚强的意志闯过了北大荒的蚊虫关、冰雪关、农活关,终究站稳了脚跟,建起了家园。

转业官兵 化剑为犁

但青年志愿垦荒队并不是最早的开拓者,最早来这片荒原的是解放军官兵。

时钟再往前回拨8年。1947年,正是共和国诞生前最困难、最艰苦的时期,依照毛泽东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的指导,一批从延安来到东北的军队干部率部挺进莽莽荒原,他们餐风饮露,顶风冒雪,播下了北大荒农垦事业的第一颗火种,创建出宁安、通北等第一批国营农场,努力开荒生产,多打食粮支援前方作战。

195 年7月,朝鲜停战协定签字后,志愿军开始从朝鲜撤军,时任铁道兵司令员兼农垦部长的王震将军,根据当时国家逐步进入和平建设时期的国情,提出开发北大荒,并得到了中央同意。在王震指示下,余友清率先带领复员大队800余名官兵及数百名参加铁路建设的人员进驻虎林,在1955年元旦建立了第一个以铁道兵番号命名的国营军垦农场 85〇农场。八五〇农场在当年开荒25万亩,播种2.5万亩,修了简易公路,盖起了能住万余人的草房。

试点成功后,1958年1月24日,中央军委发出了《动员十万转业官兵参加生产建设》的指示,2月24日解放军总政治部又发出了《对退出现役干部转到国营农场参加生产建设有关具体事项的通知》。从这年 月份开始,人民解放军各军种、兵种,包括机关部队、野战军、军事院校、后勤部队及部队医院等转业官兵,从全国除西藏、新疆外的各个地方来到北大荒,人员总共有81000多人,加上原来试点的几个农场的人数,开始了 十万转业官兵远征北大荒 的雄伟壮举。

1958年的北大荒,对十万转业官兵来讲,严峻、艰难。举目是荒原无际,随时有虎熊出没,房无一间,地无一垄。大家放下背包就动手割草,砍树条,选高地,支窝棚。有人说:这是一场赤手空拳的 向地球开战 ,是一场全面出击的 人海战术 !

八五四农场转业官兵,因新建点东大岗处于沼泽包围之中,为了解决原粮加工,专门组织1支青年突击队,从三分场抬回石磨,八人抬扇磨,涉水几十里,硬是把石磨抬回东大岗。

八五六农场的转业官兵因农机具严重不足,就用人拉犁杖、人拉圆盘耙和播种机,进行翻地、整地和播种。有的地块,干脆用锹翻地。四分场500多亩水稻田,就是一锹一锹翻出来的。

老铁道兵、转业官兵作为北大荒的第一代垦荒者,他们的功绩写在北大荒的蓝天绿野上。

知识青年开荒

与转业官兵同一年奔赴北大荒的还有支边青年。

1958年8月29日,中共中央作出了《关于动员青年前往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的决定》。决定指出: 劳动力不足是加速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困难 中央决定自今年到196 年五年内,从内地动员570万青年到这些地区参加社会主义的开发和建设工作

从1958年6月开始,前后有5.5万名山东支边青年和移民,高举垦荒的旗帜来到北大荒,为垦区注入了新鲜血液,成为垦区职工队伍中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

1968年6月18日,以 屯垦戌边 为主要任务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沈阳军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成立,将原东北农垦总局所属农场和部份省属农场合编成5个师,辖58个团(后扩大发展到6个师)。这一年就有3万多城市知青成为 兵团战士 。从1968年至1976年,共有54万城市知识青年加入到北大荒人的行列。

这是历史上一次极为罕见的大规模的文化移植运动,来自京津沪杭等大中城市的知青把城市的文化和文明带到了偏僻的边疆,给北大荒文化增加了丰富的底韵,也为垦区的建设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这是一支充满生气的队伍,也是北大荒开发以来诸多队伍中数量最多、文化程度最高、流动性最大的1支队伍。前后10几年时间里,几十万人潮水般涌来,他们留给这块土地的是最宝贵的财富 青春。

虽然由于特定的时期、特定的原因,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离开了这块土地,但是他们始终把这里当作自己的第二故乡,每一次北大荒深情的呼唤,都会激起千万个家庭的强烈响应!直到目前,仍有两万多知青工作在垦区各条阵线岗位上,为北大荒的建设奉献一生。

为了开发建设北大荒,有许许多多的知青像当年的转复官兵一样,在黑土地上英勇捐躯。

今天,绝大多数知青已成为共和国各条战线上的中坚,他们中的许多人都认为自己的知青生活无悔于青春,无悔于时代。因为正是在那里,艰苦卓绝的垦荒生活铸造了他们刚毅顽强、百折不挠的北大荒人性格。他们说北大荒精神哺育了他们,没有北大荒就没有他们的今天!

当年的艰苦开拓已成永不磨灭的印记,而当年的垦荒精神也被新一代北大荒人传承延续。开荒精神永久不会老。

小孩不消化发热怎么办
血瘀气滞该怎么办
手足麻木是什么病呀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