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人老李与家具的37年情缘

2019-08-20 淮安装修公司

“匠人老李”与家具的37年情缘

浙江嘉善县位于太湖的东南岸,嘉善人祖祖辈辈在富饶的水乡泽国劳动、生活、繁衍,生生不息地演绎和承继着古老质朴、富有水乡灵性的文化。其中,以善文化为代表的文化传统,影响着嘉善的过去、现在和将来,贯穿了每个人从生到死的人生历程。

大年初六的早上,55岁的木匠李根荣骑着摩托车前往金地家园的业主家里,迎来新年开工第一天。这一天他要给这套90平方米的婚房铺地板、安装踢脚线从18岁当学徒做木匠至今,李根荣做这行已经快40年了。起初,李根荣就是个木匠,给村里村外的新嫁娘打全套的家具。上世纪80年代后,城里的商品房建起来,小两口流行装修自己的婚房,李根荣在这时进了城。从一个小小的木匠,到现在带着装修团队,李根荣见证了婚嫁礼俗的变化,也见证了木匠手艺的变迁,然而用心的工匠精神却从未改变。不忽悠任何一个客人,不敷衍每一份活计,无论是一只小小的拔秧凳,还是一整套家具,在李根荣心里,活没有难易、不分轻重,就是一刨子一刨子的用心。

采访时间:2016年2月14日(年初七)

采访地点:嘉善县魏塘街道长秀社区

习俗变了,迎来事业上的改变

全家福

小孙女在玩李根荣的工具

嘉善受吴、楚文化的影响,形成富有水乡风格的民间礼仪习俗,最有代表性的就是节庆礼仪、婚丧礼仪、生活饮食习俗,启迪人们温和、大度、友善、包容地处理好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从古至今,婚嫁都是一件至关重要的大事。古代礼俗繁多的婚嫁,发展到现在已经有了诸多简化,但女方始终都要准备嫁妆。在以前,女方会请木匠到家里来打嫁妆,俗称赶嫁。全套的家具嫁妆一般是八件套,包括三连橱、五斗柜、壁橱、梳妆台、床头柜、床、食品柜和写字台。那时候的床一般都只配一个床头柜,一套打下来大概20个工(注:20天),一共300块钱。

李根荣的手艺远近闻名,打的家具还是榫卯结构。那时候不流行样式,八件套的家具样子都长得差不多,李根荣喜欢琢磨,看到别人家或者电视上出现的新样式,看几眼就学会了。几十年过去,现在村里很多人家里都还摆放着当年李根荣打的这套嫁妆,尽管岁月变迁,但散发着醇正木香的家具始终见证着几十年相濡以沫的婚姻。

后来人们结婚都要在城里买房了,我就不单单做木匠打家具,而是进城做装修了。李根荣是上世纪80年代开始进城的,装修做了近30年。有意思的是,这几年比较流行的做法是男方买房子,女方出装修。从给女方打家具做嫁妆,到给女方做装修做嫁妆,李根荣也迎来了事业上的改变。

:红木家具工匠高薪高福利 却难寻接班人

工艺变了,那份用心不变

木匠是凭手艺吃饭的工种,很受村民爱戴和欢迎。嘉善有句俗话叫师傅长,师傅短,师傅头上套只碗,说的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在那个年代,有份手艺最吃香。因为家境一般,12岁的时候李根荣就辍学在家,16岁开始干农活赚工分。兄弟五个,李根荣排行老四。大哥拜师傅学木匠,老二和老三继承渔民父亲的衣钵学划船打鱼。脑子活络的李根荣看着大哥干活,推过刨子,新鲜的刨花清香软薄,像是卷曲的花朵

,李根荣竟爱上了这木工活。别人家打衣柜,他看几眼摆弄几下研究两天就知道怎么回事了。18岁开始,李根荣跟着大自己11岁的大哥学当木匠。

以前谁家婚丧嫁娶红白喜事,都少不了请木匠,一年到头,兄弟俩在各个村落间流转。每次出工的时候,主家除了工钱,会给李根荣管顿午饭,上午和下午还各有一次点心,一天还要给一包烟。现在不一样了,谈好价钱人就走了,我们负责干活,打扫好卫生。房子装修好了,业主来验收,做得好结清尾款,做得不好就扣钱。说起这个,李根荣略微有些感慨。

桌椅板凳、床、柜,还有孩子的摇篮,以及放在老式自行车横杠上的宝宝椅,都是李根荣亲手做的。过年吃年夜饭用的直径1.8米的大圆桌,也是他亲手做的,为了夹菜方便,他还学着饭店的样子做了个木头的转盘放在大圆桌上。不过,这些活现在一般只能在家里用用了。

随着现代化程度的提高,传统意义上的木匠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自动化或者半自动化的木材加工设备。在传统的木匠工艺中,根本没有钉子、黏合剂等,完全是靠各种楔子嵌套。而板式家具的出现,很少有人会那么费力费时地从儿女幼时就开始存木料、杀水(沉塘几年,再捞出来风干几年),请师傅到家,一斧子一锯子一锤子地置办一套款式并不好看的家具。

30年前,李根荣就从一个木匠成了一个装修工人。装修主要是水电工、泥工、油漆工、木工四支队伍,现在家具打得少了,木工的活一般就是铺地板,装门,做衣柜、电视柜之类。然而在李根荣的心里,自动化或者半自动化的工具只是提高了办事效率,对于干活的用心却是没有变的,就算不用榫卯,木匠还是木匠。锯子变成电锯,还是得认真锯。用心了,再难的活也能干好;不用心,再简单的活也干不好。

李根荣夫妻俩

一切都变快了,工匠精神依旧

从村里到城里的这条路,李根荣走了30年。最早的时候骑自行车,去同村南里港的兄弟家还要坐摆渡船,把自行车放在船上,过了河再扛上来,后来骑电动车,现在开摩托车。以前进城要一个小时,现在不到20分钟就到了。在李根荣看来,一切都变得快了。以前什么都要自己动手,一直条凳要打一天,现在做一只三连橱一天都不用。工具好了,干活也快了。

当初一起做木匠的三兄弟里,大哥早已退隐,小弟出师没多久就放弃墨斗学握方向盘,现在只剩李根荣还坚守着。家里有个房间多年来一直是李根荣的木工操作间,小锯子、小刨子、小凿子样样俱全,小孙女偶尔会拿出来把玩。

家里的三层楼是儿子读二年级的时候造的,但是儿子结婚这年,李根荣依旧倾其所有在县城给儿子买了婚房,亲自装修。木工活差错都以毫米计算,要不然不平、不稳,容易开裂、歪来倒去。李根荣的木工活在业界是出了名的精细,但他没把这门手艺传给儿子,太辛苦了!反正再过几年我就可以拿养老金了,不用想这些事了。

李根荣和父母、妻子住在村里,进城看儿子,或者城里的儿子媳妇想回一趟村,也只需要花不到半个小时。嘉善已经基本实现了社会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全覆盖,给了日益年迈的李根荣更多保障。田都租掉了,留一亩多自己种点来吃就行了,一年收点租金也不错。闲来无事,李根荣喜欢沿着焕然一新的村道走走,或者去社区的文化礼堂。

李根荣一家和村里很多人一样,是根正苗红的农民,然而,凭着一门手艺,李根荣养活了家人。迎合时代的变化,成功从一名匠人转型到了现代家居装修人。临老,安居乡村,和城里的老头老太比起来,李根荣们没有半点被比下去。这一切,都源于统筹城乡发展的嘉善之路。

作为全国唯一一个县域科学发展示范点,嘉善在统筹城乡发展中不断探索前行,在基础设施建设、公共产品延伸、社会服务提供等方面进行改革创新,初步形成了体制基本接轨、产业相互融合、社会协调发展、差距明显缩小的城乡发展新格局。嘉善县许多农民都像李根荣一样,享受到了城乡均等的公共服务,过上了幸福安逸的生活。

繁荣的城市,新兴的城镇,美丽的乡村,均衡的服务嘉善大地,从城到乡,安放着我们关于江南水乡的美丽乡愁。

(原标题:匠人老李的37年家具情缘 :李舟英)

儿童抗病毒的药排名

宝宝抗病毒的药有哪些

小孩积食是什么症状

贵阳最好的治疗癫痫医院
西藏专科医院治疗男科哪家好
浙江性病治疗医院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