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风电过剩困局外送市场的理想与现实

2020-07-06 淮安装修公司

酒泉,古称肃州,是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

出酒泉古城,沿G 0连霍高速一路往瓜州方向前行,白色的巨大风机沿公路两边绵延矗立,大大小小几百个场,遍布在祁连山和马鬃山之间数百公里的河西走廊戈壁荒滩上。

这里就是我国第一个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

从2008年立项建设开始,酒泉风电基地便成为我国清洁能源发展一路高歌猛进,却又深陷困境的缩影。

甘肃风电增速过快,开发规模已经远远超过了本地消纳能力,再叠加用电需求增长放缓等因素,使得装机水平与负荷比例极不匹配。

2017年2月22日,国家能源局发布《2017年度风电投资监测预警结果的通知》,对全国各省市风电投资情况进行预警监测,甘肃被列为风电开发建设红色预警区域。按照要求,电企业不得受理红色预警省(区)风电项目新增并申请,包含在建、已核准和纳入规划的项目。同时,派出机构也不再对红色预警省(区)新建风电项目发放新的发电业务许可。

甘肃风电深陷困局。如何破解,唯有消纳。

“风光”经济的辉煌与困惑

“酒泉这几年发展很快,市区扩大了好几倍。”酒泉市能源局副局长韩明文不无骄傲地说。

酒泉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当地风电的发展。

2016年有媒体算过一笔账:酒泉风电基地从2009年开工建设,到2010年一期投产,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2010年,酒泉市风电产业完成投资22 亿元,完成增加值60.05亿元,上缴税金1.94亿元,吸纳就业8000余人。在风电产业的带动下,“十一五”时期,酒泉生产总值达到405亿元,在甘肃省的排名由“十五”末的第4位上升到第2位;财政收入达到50.5亿元,排名由甘肃省第7位上升到第 位;固定资产投资达到4 8.6亿元,连续保持甘肃省第 位;工业增加值达到17 亿元,由甘肃省第6位上升到第 位。

在风电建设最高潮的时候,当地建筑水泥和砂石的价格都在飙涨,甚至一度供不应求。

韩明文更看重的是风电发展带动的产业发展,“我们已经有了完整的制造产业链。”

2008年,金风科技第一个在酒泉建厂生产风机。不到两年时间,风机装备销售收入就占到甘肃省装备制造销售收入的八成。

然而,随着更多生产风电设备企业投资建厂,更多风电场建设投产,风电投资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的蜜月期戛然而止,逐渐攀升的弃风率正在让以风电产业为基础的当地经济风光不再,后继乏力。“弃风主要还是电消纳不了。因此,地方各级政府都在千方百计想办法促进本地消纳。”韩明文说。

其实,风电消纳难的困局,不仅仅局限在酒泉,整个甘肃省的风电发展也正陷入同样的困境。

2016年,甘肃因严重弃风而备受各界关注。供大于求、市场消纳能力严重不足,是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

一方面深挖本地市场,一方面加大外部市场开拓,“两条腿走路”成为现阶段解决风电消纳难的主要途径。

本地消纳的自救及潜力

6月初,瓜州县城北端的风电供暖试点项目正在加快扩容建设,现场一片繁忙景象。“我们要赶在下一个采暖季之前完成所有工程。”项目总经理孙晓东说。

作为甘肃省第一个大型风电供暖试点项目,一期工程已经投运,实现供暖面积100万平方米,就地消纳电量1.5亿千瓦时。瓜州县渊泉第二小学是清洁电采暖的首批受益用户。“热量非常稳定,室内温度一直保持在24摄氏度左右。外面北风呼啸,冰天雪地,教室里温暖如春。”渊泉二小办公室主任郭海燕在瓜州生活了半辈子,亲身经历了从“谈风色变”到风电造福百姓这一过程。

瓜州县能源局干事赵杨正在现场向业主了解工程进度情况,“这里用的设备是高压电极锅炉设备,利用先进的蓄能技术结合低谷,通过已安装的 台40兆瓦高压电极锅炉及2台1万吨蓄热罐,进行加热蓄热。项目全部建成后,可实现供暖面积 00万平方米,每年可以消纳新能源电量5亿千瓦时。”

“甘肃省用电负荷较小,要在本地开拓风电消纳市场,必须大力实施电能替代。”国甘肃省电力公司营销部市场处处长周有学介绍,在售电量增长放缓的情况下,电能替代成为增加清洁电力消纳的有效途径。“除了新能源供电采暖用电,新能源替代燃煤自备电厂发电、新能源直购电等,都有很大潜力可以挖。”

本文由入驻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亮甲对厚甲有没有治疗效果
亮甲治疗灰指甲有效吗
外伤造成的灰指甲怎么治疗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