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沈河诗歌内在的走向向下与下面的事物接

2020-07-11 淮安装修公司

朋友马兆印打来说,“北美枫”论坛正在举行诗人沈河的诗歌研讨会,让我写篇评论,之前我没有接触过沈河的诗歌,这次真的要写还真得认真阅读其诗歌,于是我在老马的博客里找到了沈河的博客,进去后开始认真地阅读沈河的诗歌,并且让他加我,可是一直没有交流的机会,也许是诗人太忙吧!只好就诗论诗的谈谈自己阅读沈河诗歌的体会。

我首先阅读沈河的诗观:“向下,是我诗歌内在的走向,与下面的事物结盟,从中获得灵魂的高度。思考、情感和叙述一起流动,选择适合内心需要的表达方式,既要有回味的空间,又能产生阅读的快感,实现“我思着、写着,我快乐着”的诗歌理想。”再去读他的诗,我轻易走进了沈河的诗歌,感觉他的诗歌是:首先是通过朴实无华的细致刻画带给我们脚踏实地的力量;其次是它极其纯粹的诗歌语言带来的纯净而悠长韵味,让人回味无穷;三是,揭开作者诗歌内在的走向“向下,与下面的事物接盟”。

一、通过朴实无华的细致刻画,带给读者脚踏实地的力量,从中获得灵魂的高度

这是一个喧嚣和浮躁的时代,泥沙俱下、鱼目混珠的诗歌写作,以嘲讽的口吻逼视着诗人们所谓的人文精神。是献媚还是拒绝,是否定还是深入其中洞察其中,每一个诗写者该有一种姿态。沈河是清醒的也是现实的,他知道自己该写什么,怎么写:“向下,是我诗歌内在的走向,与下面的事物结盟,从中获得灵魂的高度”他的诗歌以冷静的思考方式,坚守自己内心的纯粹,保持自己独有的诗歌品质。

他在《我的诗歌之路自叙》中说:“我只写身边的事物,因为这些事物熟悉,更容易看透这些事物的内部。这些事物在近处存在着,不一定能完全看透,还需靠脑子,不断地思考,来一次次完成清除遮敝、呈现内质的过程。”这里他是说到做到了,他努力挖掘自己身边的事物,写自己熟悉的事物,所以,他写的诗是真真切切存在的,他抒情是真实情感的自然流露。他在《一块土碎了》里写道:“一块土碎了,不在手里,留下体温之后。一块泥土碎了,在车轮滚压之下,被我眼睁睁捕获。似乎我的骨头碎了,它一粒粒的累积不知花了多少时间。”。这就是沈河诗歌,从一块泥土里他能清醒地、悲悯地透视出泥土的本真,“看根系的念头已存在已久,都没能实现。把锄头扛到山脚就停滞不前,不愿意满足眼睛一时的渴求而草率动锄,把伤带到根。让密集的根系在山中的泥土中缠绕吧。缠紧,一块块泥土得以固定,碰多大的暴雨也不从坡上滑溜。”(《密集的根系》)。

我们当代人的生活就像上了发条的钟摆,每时每刻都在不停的摆动,没有时间也没有多少精力徜徉于田园的诗性空间,我们甚至一落地,就已经开始了背井离乡的心路历程,“那座山头存贮那年的时光,不知溜走了没有?在记忆里,味没变,那座山头依然碧绿。近看,是一群水松举起的树冠,发出的绿在远处的我也能收入我的视野。那座山头在东面,每天最早迎接阳光的沐浴。一条小溪绕在山脚,水养山、山养树的关系至今未被破坏。”《那座山头》这是诗人沈河对逝去美好生活的描绘,诗中的山头意味着什么?透过语言在诗歌和外界事物所建立起来的联系,其实在沈河在这首《那座山头》里,就是在宁静中的寻找灵魂“圣洁的一面”,那么他找到了吗?他没有直接告诉我们,但是他很轻易地说出“不与圣洁脱离,不与肮脏为伍。”这就足够了。“懒惰是人性的一面,稍不注意会在路途中睡着,恰恰此时松涛响起来,提示我对人性的历练要时刻进行。”生活既不是在平坦的林荫道上漫步,也不是在柔和的月光下唱歌,而是在不断的克服自己体内滋生出的惰性,在松涛响起来的时候慢慢跋涉。

二、用纯粹的诗歌语言,给读者带来纯净而悠长的回味,让思考、情感和叙述一起流动,

语言的根源,就在生命的展开部。这或许就是海德格尔所说的“语言的位置”。诗人要对读者说话,就是要在现实中找到适合自己表达特点的诗歌语言,从而与读者之间建立一个可以自由沟通的情感世界。引用一位诗人的话“语言是灵魂的流放之地,也是灵魂的朝圣之路。深入语言之后,它将我们引向诗。”人类依靠语言创造世界,而人一直被语言诱导着前行。读沈河的诗歌,我的最大的感受就是他的语言是纯粹意义上的诗歌语言,虽然朴实无华,但是给读者带来纯净而悠长回味,让思考、情感和叙述一起流动。用它自己的话说就是:“我认为诗歌语言是这样的:是求新的、准确的、沉静的、简练的、丰富的,又是生动明亮、富有 的,反对过度松散的散文化,反对过度偷懒的概念化,反对过度贫乏的粗俗化和过度拼凑的随意化。因为我看重细节的力量,当然这些细节经过了朴素平静的心情所照亮的那部分,就不会试图借助华丽词藻的喧闹以显得似乎铿锵有力,不会这么多浓装艳抹的形容词来削弱诗歌的影响和感染力。诗应该是质朴、直爽的,不在感情上摇曳不定。”

沈河在《只剩下小小的欲望》,这首诗中,他选择“调欲望至最小的位置”,他说要“从一粒米的所得/学会感恩/当上一家之长,也不要轻视其中的/”诗人赋予了诗歌朴实的色彩。朴实的语言又给熟悉的事物以淡淡的描摹,使诗歌在富于想象中精彩起来。“看,妻的一个不经意的眼神”,一个“看”诗的语言立刻生动起来。“飘浮之心回到平静之境/我还学习劳动者,把床/交给劳累,用于睡眠/剩下小小的欲望——/明日是个晴天。”

朴实无华不是说没有诗意的分行大白话,瓦雷里说:“每一个真正的诗人身上都有一个很古老的人;他仍然从语言之源里饮水。”看来,沈河是深得其中的奥妙,感觉是漫不经心的描摹,其实沈河是一直在语言的道路上奔走,寻找适合自己表达的语言特色,这是他抵达自我的最好诠释。

诗人将命定地为那些诗意的表达付出汗水,我不知道沈河在这其中到底付出了多少,其中的甘苦只有他自己知道,我作为读者只能猜想可意会不可言说的感觉。还是用沈河自己的话来回答:“我追求质朴、简洁的语言和沉静的表达方式,只有这样才能直抵生活的内层,写出独特的生命体验。博尔赫斯在晚年时曾经说过,他不明白自己在年轻的时候为什么在诗歌当中追求眩目和装饰,等到晚年增长时,才明白质朴、坦白才是诗歌最吸引人的境界。”

三、揭开作者诗歌内在的走向“向下,与下面的事物接盟”

严羽说:“诗者,吟咏情性也。”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沈河作为诗人,在他的诗里对他的故乡热爱的程度之深令人感动,他的名字:沈河,据说是他的家乡“尤溪河”的简称。朱熹为尤溪县的半亩方田写过“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名句。而沈河是“尤溪”的青年诗人,他热爱亲人、热爱朋友、热爱生命,更热爱他的家乡。他的爱是抛开儿女情长的“小我”,从而进入到爱家乡爱人类爱世界的“大爱”之中。正如沈河自己说得那样:“我思故我在”。我生活在闽中,到处是山,山中到处是树,树下是一条条清澈、闪亮的小溪流……目睹绿色被翻开后漫起的土尘和裸露的石块。特别我把家安在青印溪岸边之后,体会就更深了……”

所以,对家乡的深爱既是他创作的源泉,又是他心灵畅游的彼岸。现实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甚至是“青印溪的浪头”都会牵动他心中的情感,撩拨起他对家乡的关注和讴歌。“告示:守在世俗的日子,不得离开半步/我从后门偷留/身子积累的脏,所渴求的水/比什么时候都重要。以穷的身份进入青印溪/靠在浪头上/先把身上的脏冲净/然后冲醒僵化的脑子,并把这词:死亡、疾病、仇恨、恩怨……清除出去”读这些文字,我惊讶沈河的内心深沉、真挚、感情的浓烈,他对现实生活与心灵情感的融合做到了最恰如其分的串连。读他的诗能感觉到沈河是善于敞开心扉,倾诉发自肺腑的真情,在感动自己的同时感动别人。

基于此,他把自己很大一部分诗歌用在对自己热恋的家乡的吟唱上,由于这种对家乡的爱,爱得深沉、含蓄、疼痛、执着和忧伤,所以才有了他的诗观:“‘向下’是对大地的躬亲与合作,直指一种疼痛的弯曲,如同在突如其来的病痛中无意识地弯下身子;‘向下’是对泥土深处的照亮,引领它们慢慢地走过;对地面人和事的体察和怜悯,收起他们的热受,释放他们的仇恨,洗刷地面的肮脏,击破地面的腐朽。”

我无法给予这样情感肯定还是否定的答案。但在这里,我的确看到,看到凭靠对“向下”敏锐体察和聪颖感悟,细细密密串起来的一串串文字的珠链。它们,营造出了厚重而明澈的诗意氛围,令人刮目相看。

很多人讲,阅读是对创作的一种参与。这我一点都不怀疑。尤其是在阅读朋友们的作品的时候。这种感觉尤为深刻。

读罢沈河的很多诗歌,当我关闭打开的博客时,我仿佛看到了诗人所描绘的“青印溪”的河水正缓缓流过来,随之而来的是:诗人沈河的“诗性的空间,”被打开,那些朴实无华的渴望与梦想,那些关于“青印溪”种种描摹与思考、那些冥想与感悟、那些灵动而厚重的诗句正迎面列队走来,让我们体会到了诗人的心中有一个解不开的“青印溪情结”。同时也读到了作者内心深处的犹如松涛般的不平静,揭开了作者诗歌内在的走向“向下,与下面的事物接盟”。还是引用诗人自己的话来结束这篇文章。沈河在“回答杨雄诗歌写作的几个问题”的时候,他深情地说:“它的流淌告诉我们,不能把我的诗歌停留在一个地方”,“如果说我的诗歌是飞翔的“白鹇”的话,那么白鹇的土地就是“青印溪”,这才是贯穿沈河整个诗歌的真正内核。

读沈河组诗《青印溪的秋天》

写过沈河的诗评《揭开沈河诗歌内在的走向...》后来又陆续阅读了他发在站的很多诗歌,这首《青印溪的秋天》是原创力量最近搞的征文“秋韵”的获奖作品。阅读这组诗歌发现沈河的诗歌透出一种对于自己的生存环境的关注,深厚、内敛、是他诗歌的最大特点,读来给人以启迪、思索。这首《青印溪的秋天》很有其代表性。

“青印溪的秋天”、“砖厂的秋天”、“草木”、“红叶”等诗,构成一个系统的对“青印溪秋天”的吟诵,那么在这组诗里我们看到了些什么?“遍地的草被秋天染黄/白鹇已去向不明。我在岸上/青印溪水位下降了/仅把声音喊得小一点/但是,仍然在快乐地喊/喊在我的晨昏里。”细读这组诗,你会发现作者对现实的生存体验。这是一种最高意义上的体验,“我感觉到了秋天如此的近/秋天所有的黄,在这里堆积、排列/剥掉山皮的土是伤感的秋天/土的上方那层草木却是走远的春天/场地上,推放整齐的砖头是烧熟的秋天/即将被人运走/最后成为泥土的路”。沈河的秋天“五谷举过头顶”,与“一首首酒歌与乡村的笑容如此贴近”,秋天被诗人描述为一种美丽的情境。由此沈河的自我想象一直指向那些在下方在低处的事物。

“我想念后山的枫叶,曾经是厚重的绿意/被蒸得如此火红/我躺在大地上/想念一位采过枫叶的女孩。”沈河诗歌的形象构成极为单纯:秋天——秋天的红叶——祖国的秋天,正是在这里,沈河的诗歌向度鲜明,从秋天出发,看到祖国的“万里秋色”。每个人都在为我们的祖国添砖加瓦,“小草拿来了身躯/枫树拿来了红叶/几座山、几条河/献出木材和鲜鱼”。可是“我从春天走来,只写几首小诗/几粒汗水在爬山时偶尔流下/我拿不出歌声和花朵10月1日,我为窗台的花卉浇水施肥/因为草木是祖国的一部分。”我要为祖国做出我该做的一切。是什么让诗歌与祖国结为一体,因为我是祖国大地上的子民。

从另一层面上说,沈河的诗是一种来自内心深层的精神性叙述和追寻,诗人通过青印溪再现现实生活这一主体,而深厚的文字功底,又通过用青印溪这一意象表现出来,把诗人要表达的内容在完全不同的情境中得以具体的再现,以及与日常事件中的各种表现显现了出来。细读诗人沈河的诗歌,我们会时时感受到一种发自内心深层的精神观照,诗写在这个层面上由青印溪这个意象出发,逐渐趋于一种恒远深厚的层面。“在我的诗中常出现了“青印溪”这个词。青印溪是一条不起眼的小溪,存在很久,长久被我忽略。2001年,我把家安在青印溪的岸边,它仍然存在着,到了200 年9月才与它相遇。我常沉溺在岸边,不分早晚,眼睛在望,耳朵在听,鼻子在嗅,脑子在思考,心灵在飞翔。一旦被发现,一旦在精神上清除了遮闭和黑暗,我便获得了一个灵视的世界,有了第一组写青印溪的诗歌:《静与动之间的青印溪(组诗)》。而沈河所写的《青印溪的秋天》,通过阅读我们或许能看到作者笔触一些关注现实的诗句,若细品,《青印溪的秋天》你还会体会到很多。

应北方的雪狼之邀,我写了以上文字。十一出游耽搁了时间,时间仓促写得不是很细。不过在这里我倒是要感谢沈河,因为读他的诗不止带来了愉悦,还使我再次感到了写作的意义,感到了语言的魅力,当一位诗人如此执着,带着一种执著的力量写诗时,除了祝愿我不再多说什么。

共 6 21 字 2 页 转到页 【编者按】诗是一种很独特的自我感悟,是诗人对生活生命的一种瞬间感悟。走进诗人的诗,就走进了诗人的内心,是需要一种共鸣,一种真正的心灵相通。作者以这种共鸣,从诗歌意象、语言及诗歌观(价值观、人生观)三个方面,对沈河诗歌进行评价,使读者对沈河诗歌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和认识。问候作者,推荐!——累了请抽支烟【江山部?精品推荐】

1楼文友: 18: 9:05 阅读是对创作的一种参与。 药感觉,把持作者和自己脉搏的深度切入的阅读,是一次再创作。

雪晴之诗评,已成一种风格,药拜读学习。问好。 细节细微处,自成词话。

回复1楼文友: 20: 0:45 谢谢司药来读,问好!

2楼文友: 20: 0:17 谢谢的点评! 天津市作协会员,中国诗人学会会员,中石化作协会员,中国大众文学会员,天津石化作协会员;天津诗刊副总编,发表给类文章四百余篇,出版诗集《雪语晴歌》《觅雪嫦晴诗歌精选》合集《十面倾城》

楼文友: 17:46:10 【佳作赏析】栏目为获得精品的优秀评述文章,送上1000金神石的奖励。祝贺! 细节细微处,自成词话。

奥利司他减肥有效果么
奥利司他胶囊怎么服用
哪种减肥产品比较安全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