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的芯绝非让雷军澎湃那么简单

2020-07-13 淮安装修公司

小米的“芯”,绝非让雷军“澎湃”那么简单

关于小米自己造芯片的传言其实在坊间已经流传已久,去年三季度,就有松果处理器要来的消息,年底又有一轮,而且说是两款。如今松果的首款处理器澎湃S1终于发布了。

小米2月28日在北京举行发布会,正式发布旗下松果公司自主研发芯片澎湃S1,搭载该芯片的首款小米5c,将于3月3日起在中国上市销售。发布会上,小米CEO兼创始人雷军特意向与会嘉宾、媒体和米粉们小心翼翼地展示了澎湃S1芯片。指甲盖儿大小的芯片价值不菲,雷军透露,该芯片的研发耗资10亿人民币以上。

其实,很多人认为自主芯片的意义是降低成本和摆脱高通的束缚,这样说倒也没错。但是对于现阶段的小米来说,我认为小米自己做芯片风险太大。

渠道不稳,冒失前行

国产市场风云变幻,从小米以饥饿营销开启之际,可谓是一路狂飙,以至于2015年登顶中国市场份额第一,但好景不长,随着很多国产品牌崛起,小米的性价比优势已经显然没有那么优越,曾经凭借互联思维逆袭的小米也在2016年销量逐渐下滑,直到如今退出排位赛前五的局面。

随着小米的陨落,华为和蓝绿大军则迅速凭借各自的优势瓜分了小米曾经占有的市场份额,尤其是蓝绿大军的赶超可谓是掀起了国产渠道战争的开始。

据资料显示:受到OPPO和vivo的市场挤压,去年小米中国市场份额下滑到16.8%。小米出货量也大幅下降23%,仅占中国所有出货量的8.9%。

而小米作为互联品牌的逆袭者,明显也意识到自己的缺失,虽然一开始小米也布局了自己的小米之家线下店,但受制于饥饿策略的影响,而且30家线下店与蓝绿大军的线下优势明显有很大的差别,随着渠道优势的进一步显现,小米在节节败退的衰败局面下,终于开始了大规模的布局线下渠道。

而作为小米创始人雷军也在2017年初始订立了自己的小目标:未来3年在中国布局1000家小米之家,销售策略开始全线转移到线下。2017年的目标是先开200家。这也是小米去年智能份额被OPPO和vivo挤压之后所做出的最新战略部署。

不过做实体店的成本很高,尤其是像小米这样完全采取自营模式的实体店,维护成本相当高,小米未必扛得住。雷军坦言,最近令他头痛的事情是线下渠道:之前很多人告诉我,线下渠道一定要有利润空间,但我一直在想如何让传统渠道具备高效率,实现性价比。雷军表示,小米之家不同于其他品牌的连锁店,而是完全采取自营模式,由小米自己运作,能够大幅提高效率。

但是雷军的目标并不是像OPPO和vivo那样以量取胜,他还是想让线下店走高端路线。雷军说:我们想做什么?就是想做互联思维的无印良品,科技界的无印良品。去年51家小米之家线下店每平方米的销售是26万元。

这种基于互联思维的无印良品,可以粗浅的称之为新零售的雏形,但能有多少用户买账依然是个未知数,毕竟线上销售、线下体验的模式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而小米以科技界的无印良品做标杆最终能否取胜,还要看小米的产品策略和品牌宣传。

而此时小米又大肆开发芯片,可谓是给自己小米拓展又增添了不安定的因素,一来是众多品牌都在抢攻线下渠道,小米能不能占有绝对的先机还是一个未知数,二来芯片的稳定性可谓是对性能的稳定性起着很大的作用,而此时小米将小米芯片运用在小米上,明显给小米在渠道拓展上增添了不安定因素,这种激进的做法,明显对于目前的小米来说有些冒失。

战线太长,拖垮小米

对于企业来说都知道芯片对于的重要性,但为什么在众多企业中,国内目前仅有华为一家在做呢?

因为自主研发芯片是人才密集和资金密集的双密产业。自研芯片的费用非常高。雇佣SoC设计团队,购买ARM公版设计内核,这些都得砸钱。

而且,自研芯片的试错成本也非常高。根据业内人士透露,芯片设计方案的一次流片实验的成本大概在1000万左右。出现哪怕一点错误,1000万就打水漂了,得从头再来。

但就小米现在的现状来看,产品种类太多,销量下滑已经让小米品牌出现疲惫,此时又安放了一个耗资巨大的芯片产业,明显是给自己的产品又安放了一个定时炸弹,况且芯片的良好适应性和收支平衡需要企业在好几个产品版本上逐步推进,而且是市场反应良好的情况下。

以国内先行者华为为例,2004年华为公司创始人任正非就着手布局自主研发芯片,2009年研发出第一颗K3芯片试水智能。公开资料显示,2012年,华为推出号称全球最小的四核A9架构处理器K3V2芯片,但在运用中存在发热和GPU兼容问题,未得到大规模应用。之后又经历了多次实验,直到2014年麒麟芯片研发成功,并在华为Mate7和P8中应用,才稳稳跻身高端智能芯片市场。前后历经十余年,砸进去数百亿研发经费,才奠定了华为如今的地位。

不过,雷军告诉,在造芯之前小米曾专门研究过华为的海思芯片案例,小米在这个时间点切入,从基础技术的成熟度来看比15年前华为最早做芯片时高不少,相比之下小米有一定的后发优势。不过,过去华为曾经踏过的坑,搞不好小米可能也会掉进去。

当然了,小米做芯片我想不单单是想应运于小米,更是在为未来的物联趋势做铺垫,因为随着智能互联的驱动,我们现在的很多家居产品已经在嫁接互联的基因,开始转型做智能家居,从而逐步构建理想的物联构架,而且很多智能产品的实行最终都要以芯片作为基础,很显然雷军是在为小米的未来智能家居领域的扩张做铺垫,但是对于小米来说,物联的普及还是一个漫长的过场,小米此时做的更应该是做好当下的产品,获得用户对于品牌的认可。

洗牌当下,刺激用户

对于小米这个品牌,我们都知道是以这个产品作为基础的,而如今在格局中,小米却屡陷下滑趋势,对于用户来说小米品牌的影响力也在逐渐下滑。

在用户品牌意识逐渐下滑的趋势下,此时的小米其实应该缩减自己的产品种类,将注意力转移到产品上,毕竟小米是靠起家的,米粉也是围绕着小米在转圈,面对这众多国产品牌的崛起,小米的性价比优势被严重稀释,而且下渠道上小米又落后于蓝绿大军和华为等巨头企业,在用户难以在众多品牌中抉择的时候,小米当下更应该是做出一个另用户尖叫的产品,以辅助线下渠道的拓展,从而黏住用户的选取心理,进而从回霸主地位。

古人云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对于行业同样如此,而对于众多用户来看,其实更看重外观的差异性,能不能符合特定用户的使用需求等方面,而这些方面的体现除了产品自身性能以外,再下来就是靠广告营销的作用了。

例如,vivoX7的1600万柔光自拍 照亮你的美的宣传语,用户在第一时间是掌握了的品牌是vivo,其次是1600万的像素,而对于外行者来说,这些品牌影响力和产品特性已经足以满足自己的当下使用需求,而且拿在手上还不会太丢面,谁还会关心芯片是用的骁龙还是麒麟或者说是小米呢?

因为在同等价格区间内的,产品的差异化性能更能凸显产品的品牌效应,无论是vivo的柔光自拍还是OPPO的充电5分钟,通过两小时其实都是在抓住当下用户对于产品产异化需求特性,而小米呢?除了为发烧而生你还能想到什么呢?

产品在更新换代,用户需求在逐步升级,小米依然是靠性价比在撑着自己的品牌,但当其他也在复制你的配置的时候,小米的性价比也就荡然无存,在漫天飞舞的广告营销战下,小米也渐渐成为了弱势群体。

当然了,对于中国而言,需求更多的自主创新企业去勇于自我探索,而小米的这种勇于探索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很多企业去学习的,但就目前小米企业的情形来看,难免有些负重前行。

目前,国内市场竞争已趋于白热化,领先厂商都在积极拓展全球市场(包括小米),中国产的芯片,并不是很好的支持,甚至可能是一个障碍。而这也预示着国产已经进入洗牌期,所以,对于小米来说,此时更需要一个可以刺激用户的产品,而不是一个让人惊讶的芯。

关注ITBear科技资讯公众号(itbear365 ),每天推送你感兴趣的科技内容。

特别提醒:本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赞同其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站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及连带。如若本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

广州白癜风医院哪里较好
广州白癜风重点医院
广州白癜风医院哪个较好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