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决心打破刚性兑付投资者应擦亮眼睛

2022-01-31 淮安装修公司

实际的举措只剩下广告。2012 年新浪微博在 PC 上的页面做了重大改变 近期,发布了《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14)》,报告提出,刚性兑付增加金融体系的整体风险并引发道德风险,应予以有序打破。指出,应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顺应基础资产风险的释放,让一些违约事件在市场的自发作用下“自然发生”。

除央行报告警示外,近日下发了《关于公司风险监管的指导意见》,意见中首次鲜明地提出按照“一项目一对策”和市场化处置原则进行风险处置,重点强调了“卖者有责”基础上的“买者自负”意识和第三方销售问题。这被认为是为信托公司防范营销风险、缓解刚性兑付压力的重要举措。这被认为是为信托公司防范营销风险、缓解刚性兑付压力的重要举措。

近年来,信托、理财业务加速发展,刚性兑付现象日益凸显,扭曲市场纪律,干扰资源配置方式,带来诸多问题。

其一,刚性兑付增加了金融体系的整体风险。此前很多投资者在选择理财产品时,认为只要是银行销售的理财产品,无论条款上是否注明保本保息,只要出现问题,银行都可以保证投资者的利益不受侵害。刚性兑付导致理财产品风险和收益不匹配,抬高了市场无风险资金定价,资金加速流向高收益的理财和非标准化债权产品,商业银行的存款流失,债券市场、股票市场和()行业的资金被挤出。市场无风险利率上升,同时造成蓝筹股市盈率下降,债市股市低迷。

其二,刚性兑付引发投资者和金融机构的道德风险。金融机构一旦存在第三方兜底的预期,也会忽视项目风险。银行处于自身经营的考虑。在实际操作中,往往会给投资者刚性兑付的暗示,而金融机构一旦存在第三方兜底的预期,也会忽视项目风险,优先选择收益高的项目,这类高收益产品往往投向地方融资平台和房地产等调控领域,加剧了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

打破刚性兑付有利于理财业务长期健康发展。专家建议在“卖者尽责、买者自负”的大背景下,投资者应该投资人应仔细了解发行方的风险控制能力,风险处置能力,选择经营稳健、坚持持续发展的金融机构作为投资合作机构;同时根据自身风险承受能力按照收益与风险匹配原则,谨慎选择合适的投资理财产品,获取合理收益。

【独家稿件声明】凡注明“和讯”来源之作品(文字、图片、图表),未经和讯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者部分转载。如需转载,请与联系;经许可后转载务必请注明出处,并添加源链接,违者本将依法追究。

乌鲁木齐治疗白癜风医院
长沙卵巢炎治疗哪家好
沈阳哪医院治疗男科好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