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物论收录有这个故事

2020-03-31 淮安装修公司

庄子.内篇.齐物论收录有这个故事:“狙公赋芧,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

这段文字是说有个养猴子的老人,人称狙公。他对众猴子说:“我早晨给你们三颗橡子,晚上给你们四颗。”猴子们一听早饭只有三颗,顿时大怒。狙公又说:“那就早饭四颗,晚饭三颗吧。”猴子们一听,都心满意足很开心。

庄子寥寥数语,把一个玩弄百姓,政治权术炉火纯青的专制统治者,和愚昧的百姓这两种形象,揭露、刻画得淋漓尽致。

明人刘基托名“郁离子”成书集,其中有《楚人养狙》一文,发展升华了这个故事的思想内容。

是文云:楚有养狙以为生者,楚人谓之狙公,旦日必部分群狙于庭,使老狙率以之山中求草木之实,赋什一以自奉。或不给,则加鞭棰焉。群狙皆畏苦之,弗敢违也。一日有小狙谓众狙曰:“山之果,公所树欤?”曰:“否也,天生也。”曰:“非公不得而取欤?”曰:“否也,皆得而取也。”曰:“然则吾何假于彼而为之役乎?”言未既,众狙皆悟。其夕相与伺狙公之寝,破栅毁柙,取其积,相携而入于林中,不复归。狙公卒馁而死。

上文意译成白话就是:楚国有个以养猕猴为生的人,人们叫他“狙公”。每天早上,他在庭院中分派猕猴工作,教老猴率领著小猴子上山,去摘取草木的果实。并规定抽十分之一的税,来供养自己。有的猴子因数量不足,就鞭打他们。猴子们怕死,觉得很苦,却不敢违背。有一天,有只小猴子问大家说:“山上的果子,是老头子种的吗?”大家说:“不是啊,是天生的。”小猴子又问:“没有老头子我们就不能去采吗?”大家说:“不是啊,谁都能去采。”小猴子又问:“那们我们为什麼要仰赖他,还要被他奴役呢?”话还没说完,猴子全懂了。当晚,群猴们等候狙公睡著的时候,打破兽栏,拿走存粮,一块儿跑进森林,不再回来了。狙公最后活活饿死。

郁离子按曰:“世有以术使民而无道揆者,其如狙公乎!惟其昏而未觉也。一旦有开之,其术穷矣”。

就是说,世上有那种卖弄权术,奴役人民,而不依正道来规范事物的人,就像狙公。这种人只有使人民昏昧,不能觉醒,他才能得逞。一旦人民中有人开启了民智,他的权术就穷尽了。”

显然,刘基的视野比庄子高得多,开阔的多。因庄子只是揭露,而刘基是揭示。即在揭露的同时,指出了众“猴子”的出路:只有打破被奴化的精神枷锁,才能打破被剥削的经济剥夺,获得应有的经济利益。

为什么“群狙皆畏苦之”而却“弗敢违”呢?当然是这些猴子害怕统治者“狙公”不给饭吃,甚至会对自己施加滥刑。这种怕,是统治者“狙公”长期专制暴政的结果。可初生牛犊不怕虎,小猴子却不怕,它敢于质问,敢于说真话,这才戳穿窗户纸,使真相大白,唤醒了众猴子。最后猴子们终于觉悟,抛弃了统治者。

有意思的是,真理是小猴子提出来的。而具有丰富生活经验的老猴子,对自己被长期奴役,并无反抗意识。

刘基(1 11——1 75)字伯温,谥曰文成,汉族,青田县南田乡(今属浙江省文成县)人。时人称刘青田,明洪武三年(1 70)封诚意伯,又称刘诚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赠太师,谥文成,又称他刘文成、文成公。是元末明初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及文学家。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

刘基是明朝开国元勋,功劳很大。在朱元璋危难时救过他多次。他知道自己因正直会遭到奸佞排挤、陷害,自急流勇退,告老还乡。

近人多把“朝三暮四”这个典故,用在对于日常学习或爱情不专的态度上,这就大大降低了庄子和刘基的深意。

这是为什么呢?

共 1 9 字 1 页 转到页 【编者按】一个含意丰富的典故,庄子有庄子的理解,刘基有刘基的理解,作者有作者的理解,现在人也自有现代人的理解,这也是为什么典故就是典故,永远不失经典的魅力。一篇有品性的文章,相信大家读后也有所感想。问好作者!【编辑:铁禾】

1 楼 文友: 2012-11-1 00:15:27 这就是典故的魅力,可以让人明白许多道理.

回复1 楼 文友: 2012-11-1 07: 8:49 谢谢铁禾的点评!

本文倒数第四行,误多 是实现不了 五字,致歉!

2 楼 文友: 2012-11-1 2 :46:2 为佳作献上积分,顶进文游榜,供文友们欣赏学习。北京德胜门口腔中医院怎么样上海中大医院张群专为儿童研制的止咳药有哪些

舌头底下溃疡能贴意可贴吗
肘关节酸痛伸不直怎么办
什么是子宫内膜炎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