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克松访华毛泽东为何执意在午宴上添3道菜节能
2020-11-09 淮安装修公司
1972年2月21日上午,尼克松总统的专机在北京东郊机场准点着陆。当晚7时,周恩来总理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国宴,款待尼克松一行。2月27日由美方主办的答谢晚宴上,尼克松在祝酒词中热情洋溢地说:我们在这里已经一周了,这是改变世界的一周。伴随着碰杯声,中美两国的关系揭开了新的一页。
基辛格被中国名厨的高超手艺所征服
后面内容更精彩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1971年7月9日凌晨4时30分,基辛格以外交史上最具传奇色彩的方式,开始了他仅有48小时的中国之行。当晚,周恩来总理在人民大会堂设宴款待这位美国秘使。
此前,中国方面早有耳闻,美国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不但是位很难对付的谈判高手,也是个口味极高的美食家。席间,面对周恩来的频频举杯,基辛格多是面带微笑,礼貌应酬,而对眼前的美味佳肴只是简单地尝一下
就在此刻,总厨师长王锡田和另外一位同事正在厨房的灶台旁紧张地忙碌着。不料,他们精心准备的一道大轴好菜却出现了意外。这道大轴菜是中国的传统菜盐焗鸡,做法是将大盐粒炒热,然后把肉鸡焖在热盐中,通过盐的热量把鸡焖熟。可想而知,制作需要一定的时间,可这时宴会已经开始上菜了,但鸡还没有焖熟。紧要关头,他们想出了一个权宜之计,就是先把未焖熟的鸡从盐中取出,然后再用高压气锅将鸡蒸熟,这样,鸡中既有盐香味又透着软烂嫩香。但谁也没想到这却成为了餐桌上的一道新菜品。
这道尚未命名的菜摆在了基辛格的眼前,不待周恩来介绍完毕,基辛格便一手拿刀一手执叉,迫不及待地指向紫砂陶锅的鸡品尝起来。宴罢,他执意要见烧制这道美味的中国厨师。他握着王锡田的手连声说:这将是我此次东方之行最美妙的记忆。
7个月后,基辛格陪同美国总统尼克松再次踏上了中国的土地,太平洋两岸对峙了22年之久的中美关系开始消融。
为接待工作而忙碌的34号特供处
中美破冰是世界瞩目之举,早在此前一年,中国方面就已经开始做准备了。作为总理的周恩来对此更是高度重视。为保证访问取得圆满成功,周恩来亲自召集有关部门开会,一再强调准备工作要做好做细,确保一切活动都做到万无一失。负责食品采购工作的张涛参加了那次筹备会议。
出于保密的需要,多年来,张涛所在的工作单位对外只能用门牌号码34号来命名。每到国内国际重大活动之前,34号供应部几乎都能最先知晓。1972年的尼克松访华也不例外。为了充分准备宴会所需要的各种食品原料,张涛和他的同事们几乎跑遍了大半个中国。
当得知美国人喜欢吃海鲜时,有关方面便决定准备新鲜的黄海鲍鱼以做备用。辽宁省长海县獐子岛人民公社的潜水队接到任务后,冒着零下20摄氏度的严寒进行采捕,从中挑选出精品运到北京。当尼克松听说这些新鲜的鲍鱼是采自黄海深处时,不禁为中国人的好客而感动。
在欢迎尼克松的宴会上有一道芙蓉竹荪汤,其中用的原料竹荪产自四川长宁。当年,县里接到上级领导通知,紧急调集2斤长宁竹荪。后来,当地领导在报纸上看到了一篇题为《竹荪:从国宴到世界》的文章,便确信当时的竹荪就是为尼克松访华的宴会准备的。竹荪的鲜美可口引得尼克松总统连声赞赏。基辛格也竖起拇指说:这是你们中国的白珍珠。就连全世界最有权威的《大不列颠百科全书》也还没来得及记载。
在欢迎宴会上,其中一道菜需要新鲜的蚕豆。但春播蚕豆一般七八月收获,要在天寒地冻的一二月份找到新鲜蚕豆是非常困难的。
正值春节放假,浙江省平阳县供应组大部分同志被临时召了回来。最后在平阳县钱仓镇一带找到了长势良好的蚕豆地。据当地人介绍,这就是在农业界被称为钱仓早的蚕豆。由于当时蚕豆果实还比较小,于是工作组多次请当地有经验的老农进行推算,预测在运输当天,蚕豆可以长到多大。当得知运输那天的蚕豆的豆肉已经可以入菜时,工作人员马上向北京方面作了汇报。就这样,经多方努力,这批新鲜蚕豆终于赶在尼克松抵达之前被送到了北京,钱仓小小的蚕豆准时上了国宴,在当时成为一段佳话。
后面内容更精彩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Nai酪和鱼子酱等食品,这些在当时普通中国人见都没见过的东西,却是外国人餐桌上必不可少的食品,这可让负责采购的人犯难了。美国方面还提出要为尼克松夫人准备一种可以直接饮用的果汁,这在今天听来是件非常简单的事情,可在当时却让张涛等人费了一番脑筋。
当时只知道上海生产的汽水是兑着水喝的,能直接饮用的果汁还没有听说过。后来他们采用了人工压榨的土办法为客人加工出了果汁。
寓意深刻的烧滑水
1972年2月21日中午11点30分,美国总统尼克松一行乘坐的空军一号专机准时降落在北京东郊机场。中外早已等候多时,无数镜头都在静候着这一历史时刻的到来。当两只手紧紧地握在一起时,周恩来意味深长地说:你的手伸过了世界上最辽阔的海洋!
按照惯例,外国元首来华访问,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军仪仗队的阵容通常是由120人到155人组成,而此时展现在尼克松眼前的,是他从未见过、也是中国外交史上前所未有的最大规模由371人组成的陆海空三军仪仗队。对中方这种高规格、高礼仪的接待,尼克松感到非常满意,他称赞说:中国仪仗队是我见过的最出色的一个。
以往外国元首来访,通常都是下榻在钓鱼台国宾馆的18号总统楼,此次尼克松总统一行也不例外。这天中午,钓鱼台国宾馆为来访的美国客人准备了第一次午宴。为欢迎总统夫妇的到访,毛泽东还亲自为他们增添了3道菜,并指定由中南海的厨师程汝明做好后送到钓鱼台。
这次午宴上有一道菜叫烧滑水,对于不喜欢吃多刺鱼的外宾来说,这道菜并不合适,但毛泽东执意要加上去。就这样,由毛主席钦点的烧滑水、鱼翅仔鸡、牛排这3个菜一同端上了尼克松夫妇的餐桌。尼克松总统及夫人知道这3道菜是毛泽东特意安排的,非常高兴,而且吃得很干净。
事后,程汝明悟出了这道菜背后所预示的特殊意义。烧滑水实际上是用青鱼的尾部做主料,那是鱼身上最有力的一段,好比是鱼游水时的前舵和推进器。毛泽东可能想借这个寓意,希望中美这两个国家从这一周开始,一起推动两国及世界向前发展。
名震世界的历史性干杯
1972年2月21日晚,为欢迎尼克松总统及夫人一行举办的盛大国宴,在灯火通明的人民大会堂宴会厅拉开了帷幕。此时此刻,宴会现场的热烈气氛通过国际通信卫星直接传输到了美国的千家万户。
宴会开始,周恩来发表了热情洋溢的祝酒词。紧接着,祝酒是必不可少的一项重要内容,周恩来招待尼克松、基辛格这样的贵宾用的茅台酒,据说已贮存30年以上。当服务员将那古雅的水白陶瓷酒罐打开,一股特殊的芳香悠悠溢出,沁向四周。
这就是驰名中外的茅台酒周恩来举起面前的小酒杯向尼克松介绍。
我听说过您讲的一个笑话。说一个人喝多了,饭后想吸一支烟,可是点火时,烟还没有吸燃,他自己先爆炸了。尼克松讲到这里,不等翻译说出,自己先笑了。此时周恩来也开怀大笑,他当真拿来火柴,划着之后,认真点燃自己杯中的茅台酒。时隔多年,尼克松在其回忆录中,仍对这次国宴上喝茅台酒的趣事念念不忘。
双方祝酒后,周恩来举着酒杯向美国官方代表人员逐一敬酒。清脆悦耳的碰杯声回响在宴会厅里。
可是,只要稍一留意便会发现,周恩来祝酒时,说是干杯,但却不像过去那样痛快豪爽地喝干杯中酒,而只是用嘴唇轻轻沾一下杯沿,然后礼貌热情地向对方致意,用一个微笑和注目的眼光替代了干杯的动作。
他回到自己的座位上后,尼克松一次又一次朝周恩来的酒杯投去目光并问道:我听说您的酒量很大?周恩来笑了笑:年龄大了。医生限制我喝酒,不能超过两杯,最多3杯。尼克松接着说:我在书里曾经读过这样一段故事,说红军长征途中到达茅台镇,把镇里的酒全都喝光了。周恩来此时眨动双眼,目光里流露出对往昔的眷恋,感慨地说:长征路上,茅台酒是被我们看作包治百病的良药,洗伤、镇痛、解毒,还能治伤风感冒。尼克松爽快地说:那就让我们用这个万能良药干杯吧。尼克松举杯,周恩来也举起了酒杯。
随后,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团现场演奏的《美丽的亚美利加》和《牧场上的家》两首美国乐曲,将宴会的气氛推向了高潮。这两首曲子也是周总理事先安排好的,周总理对军乐团的同志们说:《美丽的亚美丽加》这首曲子是尼克松总统就职时选的曲子,他是个音乐内行,我们选这首曲子让他像回到自己家乡一样亲切。我们选择这些曲子是表达中国人民的友谊。尼克松在国宴结束后,特意在周总理的陪同下到军乐团面前,对他们表示衷心祝贺和感谢,并对中方周到的安排赞不绝口。
尼克松在晚年撰写回忆录时,曾这样描述当时的情景:当我听到这首我熟悉的美国民歌时,心头不禁涌起一股暖流。因为这首曲子正是我在就职仪式上选择演奏的乐曲。
后面内容更精彩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中国方面除了在宴会流程上做了细致、周到的安排之外,为招待好来自大洋彼岸的贵宾,此次国宴排菜更多达几十道。其中包括冷盘9道、热菜6道、点心7道及甜品、水果、酒水饮料等等。美国方面也为这次宴会做了全面充分的准备,尼克松总统尤其费了一番心思,席间,他轻松自如地使用着中国筷子,不紧不慢地夹取美味佳肴品尝。原来,为了这次访问的成功,尼克松很是费了一番心机,他在出访前埋头苦练了一个多月用筷子的技巧。
就在这次宴会结束7天之后,中美双方共同签署了举世瞩目的《中美联合公报》,封固在中美之间22年之久的坚冰就此打破。
就在尼克松访华之前,美国方面专门赶制了一批印有美国国徽的精致酒杯,来搭配尼克松从美国加州挑选的一款他最钟爱的起泡葡萄酒。于是在1972年2月27日由美方主办的答谢晚宴上,众宾客品尝到了来自大洋彼岸的酒香。
在这次晚宴上,周恩来还给尼克松夫人带来一份意外惊喜,将中国的大熊猫作为礼品送给美国。国宝大熊猫成为了中美两国之间的友好使节,也把这场告别晚宴推向了高潮。
胡适初见美(4)坚持保护生态环境男子汪精卫:若是女人一定爱他
1923年9月28日,徐志摩陪同任叔永、陈衡哲等一班中外名流,由上海乘看潮专车,逶迤南下。车抵斜桥时,杭州一行人已等候在那里了,船上加胡适、曹诚英、陶行知等共约十人,这一帮游客向杭州湾进发,然后弃舟步行,径往观潮胜地盐官镇
徐志摩与胡适 创立新月社
后面内容更精彩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1923年伊始,徐志摩就收到一封词锋凌厉的劝诫信,写信人正是乃师梁启超。老先生为何如此激忿?1922年3月,张幼仪被动答应只作徐家媳妇、不为志摩之妻的约定后,徐志摩刊布离婚申明。张幼仪此番远涉重洋万里寻夫,为的是团聚,得到的却是分离,一时舆论哗然。心中点燃了新期待的徐志摩,1922年9月,断然离欧回国。故国秋风,游子归来,然而他面临的,不独落花有意,流水无情的无奈,更有恩师质疑的尴尬。
徐志摩在与前辈进行了激烈的思想碰撞之后,豁然亮出爱之大纛:我将于茫茫人海中访我唯一灵魂之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
徐志摩所谓唯一灵魂之伴侣,正是清风秀骨的林徽因。林虽然也写诗,却天生建筑师坯子,她懂得结构的重要,她心里清楚,她与他,形成不了稳固的结构。可叹你在那里慷慨激昂,却是错把友情当爱情,她只能渐行渐远了。桃花流水春去也,到底意难平。
1923年初,为了在乱世中,保持一份激情和雅兴,徐志摩与胡适等情趣相投的文化人,发起不定期的聚餐会,进而由聚餐会改立新月社,并在北京石虎胡同租了一所房子,作为活动场所。情场前途未卜,为了诗,为了友情,徐志摩终于与友人共同打造了一所诗巢,或是一处营地。
徐志摩无疑是一粒奇异的情种,但他毕竟还有一颗跳动的诗心。风正起于青苹之末,潮始孕于波涛之下。命里注定,他既要在情海里飞舟,也要在诗海里扬帆。
那一年的钱塘观潮
这年8月下旬始,徐志摩因祖母去世在家居丧。因为闷得慌,便给胡适写信诉苦:不知怎的,像是鸽子的翎毛让人剪了,再也飞腾不起来。
之前,在西子湖畔,胡适与曹诚英之恋悄然拉开了帷幕。在胡适婚礼上作伴娘的三嫂之妹曹诚英,离婚后在杭州女子师范学校读书。同乡汪静之对曹诚英一往情深,无奈曹是汪已故未婚妻的姑姑。正当曹举棋不定之时,旧雨剪烛,胡适像一道光,恰到好处地照射过来,双双很快坠入爱河。其后胡适恋恋不舍地回到上海。此间,免不了鸿雁传书,终于在曹诚英的呼唤声中,6月8日,胡适回到杭州,24日便在湖畔烟霞洞筑下爱巢。
据《武林旧事》记载: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 而观潮的胜地,恰在海宁。1923年9月28日这一天,正值农历八月十八。静极思动的徐志摩,要在这一天,推波助澜,际会当今风流人物。
9月25日是中秋节,徐与堂弟同游西湖,因时间晚了,没去烟霞洞访胡适,第二天,径往烟霞洞,而胡适却与高梦旦一早去了花坞。27日徐志摩与胡适、陶行知约定,翌日在斜桥会合,同往海宁观潮,然后匆匆赶往上海,面邀任永叔、朱经农诸人。
陶行知这一年被推选为南京安徽公学校长。他率先在公学推行三三新学制,即初中三年高中三年,与美国中学教育接轨。这个学制是在胡适力主下刚获通过的,陶行知用这种实际行动响应了这位安徽老乡。9月,陶行知由北京南下,先去上海商务印书馆找朱经农。他带来了《平民千字课》手稿,请时任印书馆的朱经农再修改修改,不久该书由商务印书馆正式出版。办完这件事后,陶行知便由上海来到杭州找老乡胡适。
经紧张的穿梭联络,28日,徐志摩陪同任叔永、莎菲(陈衡哲)、朱经农、莎菲的美国老师Ellery、汪精卫(任叔永代邀)一班中外名流,由上海乘看潮专车,逶迤南下,众人在斜桥下火车。车抵斜桥时,杭州一行人已等候在那里了,船上加胡适、曹诚英、陶行知等共约十人,这一帮游客,分乘两船,向杭州湾进发。这一段水路,至少十来公里,然后弃舟步行,径往观潮胜地盐官镇。
斜桥会合当儿,临近正午时分,午餐也准备齐全。于是,大家集在一只船里用餐,十个人挤在小舱里,满满的臂膀都掉不过来。饭菜是大白肉、粉皮包头鱼、豆腐小白菜、芋艿,大家吃得很快活。我替曹女士蒸了一个大芋头,大家都笑了。关于这一餐船宴,84年后的2007年,当代作家洪烛,在《海燕都市美文迫使他们赶紧转场待机;正当红军运用指挥络报告战场态势之时》上发文,别有一番描绘:他们一边欣赏两岸风光,一边吃了一餐富有当地特色的船菜,菜谱是:小白菜芋艿、鲜菱豆腐、清炒虾仁、粉皮鲫鱼、雪菜豆板泥、水晶蹄膀、芙蓉蛋汤,胡适他们赞不绝口。显然,在菜谱的记述上,两者略有差异,但我想洪烛一定另有资料来源吧。
说是观潮,但看潮又似乎不是这一天的重头戏,不知何故,连主人的日记,都略而不提。也许这班人,未到海边,早就心潮澎湃了吧。徐志摩说:我原定请他们看夜潮,看后即开船到硖石,一早吃锦霞馆的羊肉面,再到俞桥去看了枫叶,再乘早车动身各分南北。后来叔永夫妇执意要回去,结果一半落北,一半上南,我被他们拉到杭州去了。过临平与曹女士看暝色里的山影,黑鳞云里隐现的初星,西天边火饰似的红霞。
杭州原班人马回去时,多了一个徐志摩,还多了一个汪精卫。秋天恰是持螯赏菊的大好时光,他们曾一同到楼外楼吃蟹,吃蟹有讲究,汪精卫可能不善此道,徐志摩因而讥他为大外行。
陶行知笔下的 徐志摩
按推测,这次观潮的主客,应当是烟霞洞那一对情侣胡适与曹诚英。但从《西湖日记》里我们看不到这一点,至多读到一两句徐对曹的格外殷勤的记录,而用笔最多的,反而是披着孙中山信徒外衣的政坛明星汪精卫:
叔永介绍了汪精卫。一九一八年在南京船里曾经见过他一面,他真是个美男子,可爱!适之说他若是女人一定死心塌地的爱他,他是男子,他也爱他精卫酒量极好,他一个人喝了大半瓶的白玫瑰。我们讲了一路的诗,精卫是做旧诗的,但他却不偏执,他说他很知道新诗的好处。但他自己因为不曾感悟到新诗应有的新音节,所以不曾尝试
放下徐的日记,且让我们把镜头稍稍向前推移一下:1924年,孙中山先生仙逝,《总理遗嘱》由汪精卫执笔记录,它表明,这位政坛明星的脚,离中国的权力中心不过一步之遥了那天他大概有众星捧月的快感,海阔天高,诗酒酬唱,怎能不意气风发?
又是一年秋光好,在新月社的一次活动中,徐志摩结识京师名媛陆小曼,陆虽是北大教授王庚的妻子,但一个倾慕其才情,一个迷恋其风情,两情一拍即合。徐与陆也许更不是一副好的结构,但他俩同具诗人气质,只要愿意,一步登上月宫,折丹桂,邀吴刚,岂奈我何?不过后来,胡适与陆小曼之间又上演了一场没有爆发的四角纠纷当年有传言,说最初是胡适看上陆小曼,无法跟太太离婚,小曼才转而许身志摩的。待到徐志摩和陆小曼的风流事传遍九城,而胡适又尽力撮合这些,当然是后话了。
陶行知闻讯,回忆前年观潮途中的一番对话,写了一篇《精卫与志摩的喜事观》,发表在《申报自由谈》上。他与汪终究不是一路人,但以他与志摩的友谊,对其人生取向,自然有所惋惜:失了恋才写出好诗来,歌德失掉夏绿蒂而《少年维特的烦恼》一书却占据了普天下青年们的心灵,志摩知道这个道理却不能终身奉行;小曼答了一声Yes之后,诗神便向志摩不告而别了。他当然还会做诗,只是没有从前的那么好;在爱读诗的人们看来是何等重大的一个损失啊。
1972年2月21日上午,尼克松总统的专机在北京东郊机场准点着陆。当晚7时,周恩来总理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国宴,款待尼克松一行。2月27日由美方主办的答谢晚宴上,尼克松在祝酒词中热情洋溢地说:我们在这里已经一周了,这是改变世界的一周。伴随着碰杯声,中美两国的关系揭开了新的一页。
基辛格被中国名厨的高超手艺所征服
后面内容更精彩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1971年7月9日凌晨4时30分,基辛格以外交史上最具传奇色彩的方式,开始了他仅有48小时的中国之行。当晚,周恩来总理在人民大会堂设宴款待这位美国秘使。
此前,中国方面早有耳闻,美国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不但是位很难对付的谈判高手,也是个口味极高的美食家。席间,面对周恩来的频频举杯,基辛格多是面带微笑,礼貌应酬,而对眼前的美味佳肴只是简单地尝一下
就在此刻,总厨师长王锡田和另外一位同事正在厨房的灶台旁紧张地忙碌着。不料,他们精心准备的一道大轴好菜却出现了意外。这道大轴菜是中国的传统菜盐焗鸡,做法是将大盐粒炒热,然后把肉鸡焖在热盐中,通过盐的热量把鸡焖熟。可想而知,制作需要一定的时间,可这时宴会已经开始上菜了,但鸡还没有焖熟。紧要关头,他们想出了一个权宜之计,就是先把未焖熟的鸡从盐中取出,然后再用高压气锅将鸡蒸熟,这样,鸡中既有盐香味又透着软烂嫩香。但谁也没想到这却成为了餐桌上的一道新菜品。
这道尚未命名的菜摆在了基辛格的眼前,不待周恩来介绍完毕,基辛格便一手拿刀一手执叉,迫不及待地指向紫砂陶锅的鸡品尝起来。宴罢,他执意要见烧制这道美味的中国厨师。他握着王锡田的手连声说:这将是我此次东方之行最美妙的记忆。
7个月后,基辛格陪同美国总统尼克松再次踏上了中国的土地,太平洋两岸对峙了22年之久的中美关系开始消融。
为接待工作而忙碌的34号特供处
中美破冰是世界瞩目之举,早在此前一年,中国方面就已经开始做准备了。作为总理的周恩来对此更是高度重视。为保证访问取得圆满成功,周恩来亲自召集有关部门开会,一再强调准备工作要做好做细,确保一切活动都做到万无一失。负责食品采购工作的张涛参加了那次筹备会议。
出于保密的需要,多年来,张涛所在的工作单位对外只能用门牌号码34号来命名。每到国内国际重大活动之前,34号供应部几乎都能最先知晓。1972年的尼克松访华也不例外。为了充分准备宴会所需要的各种食品原料,张涛和他的同事们几乎跑遍了大半个中国。
当得知美国人喜欢吃海鲜时,有关方面便决定准备新鲜的黄海鲍鱼以做备用。辽宁省长海县獐子岛人民公社的潜水队接到任务后,冒着零下20摄氏度的严寒进行采捕,从中挑选出精品运到北京。当尼克松听说这些新鲜的鲍鱼是采自黄海深处时,不禁为中国人的好客而感动。
在欢迎尼克松的宴会上有一道芙蓉竹荪汤,其中用的原料竹荪产自四川长宁。当年,县里接到上级领导通知,紧急调集2斤长宁竹荪。后来,当地领导在报纸上看到了一篇题为《竹荪:从国宴到世界》的文章,便确信当时的竹荪就是为尼克松访华的宴会准备的。竹荪的鲜美可口引得尼克松总统连声赞赏。基辛格也竖起拇指说:这是你们中国的白珍珠。就连全世界最有权威的《大不列颠百科全书》也还没来得及记载。
在欢迎宴会上,其中一道菜需要新鲜的蚕豆。但春播蚕豆一般七八月收获,要在天寒地冻的一二月份找到新鲜蚕豆是非常困难的。
正值春节放假,浙江省平阳县供应组大部分同志被临时召了回来。最后在平阳县钱仓镇一带找到了长势良好的蚕豆地。据当地人介绍,这就是在农业界被称为钱仓早的蚕豆。由于当时蚕豆果实还比较小,于是工作组多次请当地有经验的老农进行推算,预测在运输当天,蚕豆可以长到多大。当得知运输那天的蚕豆的豆肉已经可以入菜时,工作人员马上向北京方面作了汇报。就这样,经多方努力,这批新鲜蚕豆终于赶在尼克松抵达之前被送到了北京,钱仓小小的蚕豆准时上了国宴,在当时成为一段佳话。
后面内容更精彩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Nai酪和鱼子酱等食品,这些在当时普通中国人见都没见过的东西,却是外国人餐桌上必不可少的食品,这可让负责采购的人犯难了。美国方面还提出要为尼克松夫人准备一种可以直接饮用的果汁,这在今天听来是件非常简单的事情,可在当时却让张涛等人费了一番脑筋。
当时只知道上海生产的汽水是兑着水喝的,能直接饮用的果汁还没有听说过。后来他们采用了人工压榨的土办法为客人加工出了果汁。
寓意深刻的烧滑水
1972年2月21日中午11点30分,美国总统尼克松一行乘坐的空军一号专机准时降落在北京东郊机场。中外早已等候多时,无数镜头都在静候着这一历史时刻的到来。当两只手紧紧地握在一起时,周恩来意味深长地说:你的手伸过了世界上最辽阔的海洋!
按照惯例,外国元首来华访问,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军仪仗队的阵容通常是由120人到155人组成,而此时展现在尼克松眼前的,是他从未见过、也是中国外交史上前所未有的最大规模由371人组成的陆海空三军仪仗队。对中方这种高规格、高礼仪的接待,尼克松感到非常满意,他称赞说:中国仪仗队是我见过的最出色的一个。
以往外国元首来访,通常都是下榻在钓鱼台国宾馆的18号总统楼,此次尼克松总统一行也不例外。这天中午,钓鱼台国宾馆为来访的美国客人准备了第一次午宴。为欢迎总统夫妇的到访,毛泽东还亲自为他们增添了3道菜,并指定由中南海的厨师程汝明做好后送到钓鱼台。
这次午宴上有一道菜叫烧滑水,对于不喜欢吃多刺鱼的外宾来说,这道菜并不合适,但毛泽东执意要加上去。就这样,由毛主席钦点的烧滑水、鱼翅仔鸡、牛排这3个菜一同端上了尼克松夫妇的餐桌。尼克松总统及夫人知道这3道菜是毛泽东特意安排的,非常高兴,而且吃得很干净。
事后,程汝明悟出了这道菜背后所预示的特殊意义。烧滑水实际上是用青鱼的尾部做主料,那是鱼身上最有力的一段,好比是鱼游水时的前舵和推进器。毛泽东可能想借这个寓意,希望中美这两个国家从这一周开始,一起推动两国及世界向前发展。
名震世界的历史性干杯
1972年2月21日晚,为欢迎尼克松总统及夫人一行举办的盛大国宴,在灯火通明的人民大会堂宴会厅拉开了帷幕。此时此刻,宴会现场的热烈气氛通过国际通信卫星直接传输到了美国的千家万户。
宴会开始,周恩来发表了热情洋溢的祝酒词。紧接着,祝酒是必不可少的一项重要内容,周恩来招待尼克松、基辛格这样的贵宾用的茅台酒,据说已贮存30年以上。当服务员将那古雅的水白陶瓷酒罐打开,一股特殊的芳香悠悠溢出,沁向四周。
这就是驰名中外的茅台酒周恩来举起面前的小酒杯向尼克松介绍。
我听说过您讲的一个笑话。说一个人喝多了,饭后想吸一支烟,可是点火时,烟还没有吸燃,他自己先爆炸了。尼克松讲到这里,不等翻译说出,自己先笑了。此时周恩来也开怀大笑,他当真拿来火柴,划着之后,认真点燃自己杯中的茅台酒。时隔多年,尼克松在其回忆录中,仍对这次国宴上喝茅台酒的趣事念念不忘。
双方祝酒后,周恩来举着酒杯向美国官方代表人员逐一敬酒。清脆悦耳的碰杯声回响在宴会厅里。
可是,只要稍一留意便会发现,周恩来祝酒时,说是干杯,但却不像过去那样痛快豪爽地喝干杯中酒,而只是用嘴唇轻轻沾一下杯沿,然后礼貌热情地向对方致意,用一个微笑和注目的眼光替代了干杯的动作。
他回到自己的座位上后,尼克松一次又一次朝周恩来的酒杯投去目光并问道:我听说您的酒量很大?周恩来笑了笑:年龄大了。医生限制我喝酒,不能超过两杯,最多3杯。尼克松接着说:我在书里曾经读过这样一段故事,说红军长征途中到达茅台镇,把镇里的酒全都喝光了。周恩来此时眨动双眼,目光里流露出对往昔的眷恋,感慨地说:长征路上,茅台酒是被我们看作包治百病的良药,洗伤、镇痛、解毒,还能治伤风感冒。尼克松爽快地说:那就让我们用这个万能良药干杯吧。尼克松举杯,周恩来也举起了酒杯。
随后,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团现场演奏的《美丽的亚美利加》和《牧场上的家》两首美国乐曲,将宴会的气氛推向了高潮。这两首曲子也是周总理事先安排好的,周总理对军乐团的同志们说:《美丽的亚美丽加》这首曲子是尼克松总统就职时选的曲子,他是个音乐内行,我们选这首曲子让他像回到自己家乡一样亲切。我们选择这些曲子是表达中国人民的友谊。尼克松在国宴结束后,特意在周总理的陪同下到军乐团面前,对他们表示衷心祝贺和感谢,并对中方周到的安排赞不绝口。
尼克松在晚年撰写回忆录时,曾这样描述当时的情景:当我听到这首我熟悉的美国民歌时,心头不禁涌起一股暖流。因为这首曲子正是我在就职仪式上选择演奏的乐曲。
后面内容更精彩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中国方面除了在宴会流程上做了细致、周到的安排之外,为招待好来自大洋彼岸的贵宾,此次国宴排菜更多达几十道。其中包括冷盘9道、热菜6道、点心7道及甜品、水果、酒水饮料等等。美国方面也为这次宴会做了全面充分的准备,尼克松总统尤其费了一番心思,席间,他轻松自如地使用着中国筷子,不紧不慢地夹取美味佳肴品尝。原来,为了这次访问的成功,尼克松很是费了一番心机,他在出访前埋头苦练了一个多月用筷子的技巧。
就在这次宴会结束7天之后,中美双方共同签署了举世瞩目的《中美联合公报》,封固在中美之间22年之久的坚冰就此打破。
就在尼克松访华之前,美国方面专门赶制了一批印有美国国徽的精致酒杯,来搭配尼克松从美国加州挑选的一款他最钟爱的起泡葡萄酒。于是在1972年2月27日由美方主办的答谢晚宴上,众宾客品尝到了来自大洋彼岸的酒香。
在这次晚宴上,周恩来还给尼克松夫人带来一份意外惊喜,将中国的大熊猫作为礼品送给美国。国宝大熊猫成为了中美两国之间的友好使节,也把这场告别晚宴推向了高潮。
胡适初见美男子汪精卫:若是女人一定爱他
1923年9月28日,徐志摩陪同任叔永、陈衡哲等一班中外名流,由上海乘看潮专车,逶迤南下。车抵斜桥时,杭州一行人已等候在那里了,船上加胡适、曹诚英、陶行知等共约十人,这一帮游客向杭州湾进发,然后弃舟步行,径往观潮胜地盐官镇
徐志摩与胡适 创立新月社
后面内容更精彩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1923年伊始,徐志摩就收到一封词锋凌厉的劝诫信,写信人正是乃师梁启超。老先生为何如此激忿?1922年3月,张幼仪被动答应只作徐家媳妇、不为志摩之妻的约定后,徐志摩刊布离婚申明。张幼仪此番远涉重洋万里寻夫,为的是团聚,得到的却是分离,一时舆论哗然。心中点燃了新期待的徐志摩,1922年9月,断然离欧回国。故国秋风,游子归来,然而他面临的,不独落花有意,流水无情的无奈,更有恩师质疑的尴尬。
徐志摩在与前辈进行了激烈的思想碰撞之后,豁然亮出爱之大纛:我将于茫茫人海中访我唯一灵魂之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
徐志摩所谓唯一灵魂之伴侣,正是清风秀骨的林徽因。林虽然也写诗,却天生建筑师坯子,她懂得结构的重要,她心里清楚,她与他,形成不了稳固的结构。可叹你在那里慷慨激昂,却是错把友情当爱情,她只能渐行渐远了。桃花流水春去也,到底意难平。
1923年初,为了在乱世中,保持一份激情和雅兴,徐志摩与胡适等情趣相投的文化人,发起不定期的聚餐会,进而由聚餐会改立新月社,并在北京石虎胡同租了一所房子,作为活动场所。情场前途未卜,为了诗,为了友情,徐志摩终于与友人共同打造了一所诗巢,或是一处营地。
徐志摩无疑是一粒奇异的情种,但他毕竟还有一颗跳动的诗心。风正起于青苹之末,潮始孕于波涛之下。命里注定,他既要在情海里飞舟,也要在诗海里扬帆。
那一年的钱塘观潮
这年8月下旬始,徐志摩因祖母去世在家居丧。因为闷得慌,便给胡适写信诉苦:不知怎的,像是鸽子的翎毛让人剪了,再也飞腾不起来。
之前,在西子湖畔,胡适与曹诚英之恋悄然拉开了帷幕。在胡适婚礼上作伴娘的三嫂之妹曹诚英,离婚后在杭州女子师范学校读书。同乡汪静之对曹诚英一往情深,无奈曹是汪已故未婚妻的姑姑。正当曹举棋不定之时,旧雨剪烛,胡适像一道光,恰到好处地照射过来,双双很快坠入爱河。其后胡适恋恋不舍地回到上海。此间,免不了鸿雁传书,终于在曹诚英的呼唤声中,6月8日,胡适回到杭州,24日便在湖畔烟霞洞筑下爱巢。
据《武林旧事》记载: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 而观潮的胜地,恰在海宁。1923年9月28日这一天,正值农历八月十八。静极思动的徐志摩,要在这一天,推波助澜,际会当今风流人物。
9月25日是中秋节,徐与堂弟同游西湖,因时间晚了,没去烟霞洞访胡适,第二天,径往烟霞洞,而胡适却与高梦旦一早去了花坞。27日徐志摩与胡适、陶行知约定,翌日在斜桥会合,同往海宁观潮,然后匆匆赶往上海,面邀任永叔、朱经农诸人。
陶行知这一年被推选为南京安徽公学校长。他率先在公学推行三三新学制,即初中三年高中三年,与美国中学教育接轨。这个学制是在胡适力主下刚获通过的,陶行知用这种实际行动响应了这位安徽老乡。9月,陶行知由北京南下,先去上海商务印书馆找朱经农。他带来了《平民千字课》手稿,请时任印书馆的朱经农再修改修改,不久该书由商务印书馆正式出版。办完这件事后,陶行知便由上海来到杭州找老乡胡适。
经紧张的穿梭联络,28日,徐志摩陪同任叔永、莎菲(陈衡哲)、朱经农、莎菲的美国老师Ellery、汪精卫(任叔永代邀)一班中外名流,由上海乘看潮专车,逶迤南下,众人在斜桥下火车。车抵斜桥时,杭州一行人已等候在那里了,船上加胡适、曹诚英、陶行知等共约十人,这一帮游客,分乘两船,向杭州湾进发。这一段水路,至少十来公里,然后弃舟步行,径往观潮胜地盐官镇。
斜桥会合当儿,临近正午时分,午餐也准备齐全。于是,大家集在一只船里用餐,十个人挤在小舱里,满满的臂膀都掉不过来。饭菜是大白肉、粉皮包头鱼、豆腐小白菜、芋艿,大家吃得很快活。我替曹女士蒸了一个大芋头,大家都笑了。关于这一餐船宴,84年后的2007年,当代作家洪烛,在《海燕都市美文》上发文,别有一番描绘:他们一边欣赏两岸风光,一边吃了一餐富有当地特色的船菜,菜谱是:小白菜芋艿、鲜菱豆腐、清炒虾仁、粉皮鲫鱼、雪菜豆板泥、水晶蹄膀、芙蓉蛋汤,胡适他们赞不绝口。显然,在菜谱的记述上,两者略有差异,但我想洪烛一定另有资料来源吧。
说是观潮,但看潮又似乎不是这一天的重头戏,不知何故,连主人的日记,都略而不提。也许这班人,未到海边,早就心潮澎湃了吧。徐志摩说:我原定请他们看夜潮,看后即开船到硖石,一早吃锦霞馆的羊肉面,再到俞桥去看了枫叶,再乘早车动身各分南北。后来叔永夫妇执意要回去,结果一半落北,一半上南,我被他们拉到杭州去了。过临平与曹女士看暝色里的山影,黑鳞云里隐现的初星,西天边火饰似的红霞。
杭州原班人马回去时,多了一个徐志摩,还多了一个汪精卫。秋天恰是持螯赏菊的大好时光,他们曾一同到楼外楼吃蟹,吃蟹有讲究,汪精卫可能不善此道,徐志摩因而讥他为大外行。
陶行知笔下的 徐志摩
按推测,这次观潮的主客,应当是烟霞洞那一对情侣胡适与曹诚英。但从《西湖日记》里我们看不到这一点,至多读到一两句徐对曹的格外殷勤的记录,而用笔最多的,反而是披着孙中山信徒外衣的政坛明星汪精卫:
叔永介绍了汪精卫。一九一八年在南京船里曾经见过他一面,他真是个美男子,可爱!适之说他若是女人一定死心塌地的爱他,他是男子,他也爱他精卫酒量极好,他一个人喝了大半瓶的白玫瑰。我们讲了一路的诗,精卫是做旧诗的,但他却不偏执,他说他很知道新诗的好处。但他自己因为不曾感悟到新诗应有的新音节,所以不曾尝试
放下徐的日记,且让我们把镜头稍稍向前推移一下:1924年,孙中山先生仙逝,《总理遗嘱》由汪精卫执笔记录,它表明,这位政坛明星的脚,离中国的权力中心不过一步之遥了那天他大概有众星捧月的快感,海阔天高,诗酒酬唱,怎能不意气风发?
又是一年秋光好,在新月社的一次活动中,徐志摩结识京师名媛陆小曼,陆虽是北大教授王庚的妻子,但一个倾慕其才情,一个迷恋其风情,两情一拍即合。徐与陆也许更不是一副好的结构,但他俩同具诗人气质,只要愿意,一步登上月宫,折丹桂,邀吴刚,岂奈我何?不过后来,胡适与陆小曼之间又上演了一场没有爆发的四角纠纷当年有传言,说最初是胡适看上陆小曼,无法跟太太离婚,小曼才转而许身志摩的。待到徐志摩和陆小曼的风流事传遍九城,而胡适又尽力撮合这些,当然是后话了。
陶行知闻讯,回忆前年观潮途中的一番对话,写了一篇《精卫与志摩的喜事观》,发表在《申报自由谈》上。他与汪终究不是一路人,但以他与志摩的友谊,对其人生取向,自然有所惋惜:失了恋才写出好诗来,歌德失掉夏绿蒂而《少年维特的烦恼》一书却占据了普天下青年们的心灵,志摩知道这个道理却不能终身奉行;小曼答了一声Yes之后,诗神便向志摩不告而别了。他当然还会做诗,只是没有从前的那么好;在爱读诗的人们看来是何等重大的一个损失啊。
小孩健脾胃吃什么信阳白癜风专治医院新生儿黄疸高饮食禁忌
-
-
冰丝带国家高山滑雪中心这些场馆让人着迷搭配
冰丝带、 国家高山滑雪中心这些场馆让人着迷2022年北京-张家口冬季奥运会简...
- 家装知识 2020-06-01
-
冰丝带国家高山滑雪中心这些场馆让人着迷搭配
-
-
蠢到爆麦蒂再炮轰神经刀我没有贬低总冠军搭配
蠢到爆!麦蒂再炮轰神经刀:我没有贬低总冠军麦蒂北京时间9月9日,据美媒...
- 家装知识 2020-06-01
-
蠢到爆麦蒂再炮轰神经刀我没有贬低总冠军搭配
-
-
观澜湖NBA篮球冬令营下月开营搭配
观澜湖NBA篮球冬令营下月开营北京时间1月4日消息,由观澜湖和NBA合作的篮球...
- 家装知识 2020-05-27
-
观澜湖NBA篮球冬令营下月开营搭配
-
-
p家居商紧抓装修旺季开展促销大戏p
家居商紧抓装修旺季 开展“促销大戏”导读:春季往往是装修旺季,首府各...
- 家装知识 2020-02-26
-
p家居商紧抓装修旺季开展促销大戏p
-
-
p中国卫浴市场有量变无质变p
中国卫浴市场有量变 无质变中国卫浴市场本土行业的数量和分布可谓是琳琅...
- 家装知识 2020-02-21
-
p中国卫浴市场有量变无质变p
-
-
p家具不宜细碎大户型设计可以这么玩p
家具不宜细碎 大户型设计可以这么玩对大户型的装修设计,应该跳出装修谈...
- 家装知识 2020-02-20
-
p家具不宜细碎大户型设计可以这么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