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郑的脾气吗

2021-12-29 淮安装修公司

老郑的脾气,正像他这姓氏的谐音:直正。

那一年,老郑和妻子到碾棚里碾杂交高粱,好碾成高粱米熬高粱粥喝。那杂交高粱在碾盘上出溜出溜的,高粱帽很难掉下来。老郑就把笤帚一摔:“怎么你这个帽比俺那个帽还难摘呢?”妻子嗔怪地瞪了他一眼:“还说呢,你戴帽也好,摘帽也好,俺还不是一样跟着你受罪!”

咋回事呢?这还得从上世纪50年代说起。

当年,老郑是大专文科毕业生,在市某局供职。老郑有才,墨水往纸上一泼就是画,笔杆子一挥写成的文章就登报。在市里,是个很有名气的文化人。

1957年的一天,局长从市里开会回来,把老郑叫到办公室。

局长仰脸望着老郑: 想给你商量个事。

老郑:“说吧!”

局长:“上级分配给咱们局一个右派指标,送给谁呀?你文化水高,又是中农出身,我看这帽子你戴上还合适些。”

老郑:“操!这倒霉事怎么专找我呢?”

局长:“你体谅体谅我,完不成任务我没法向上级交代啊!”

老郑拂袖而去。

胳膊拧不过大腿。老郑还是被定成了右派。和老郑不对眼的人给老郑凑了三条罪状:

一 攻击党的领导。市评剧团的书记诱奸未婚女演员,老郑被派往剧团调查。团长试探老郑:“上级不会治他的罪吧?”老郑:“治他的罪,那他也是罪有应得!”书记后来什么结果不知道,反正老郑是因为这件事落了个攻击党的领导。

二 攻击人民公社化制度。老郑和一个同事下乡,路上,老郑对同事说了一句:“你看这地里的草,比庄稼苗都高。”人家就言之凿凿,你老郑不是攻击人民公社化制度是什么?

三 攻击党的统购统销政策。市区大集,老郑胳膊里夹着条口袋在集上转悠,被局里的一个科员碰上了,就问:“干什么呢老郑?”老郑回答:“想买点粮食。我夫妻二人,下边还有三个孩子,供应的那点粮食不够吃啊!”得!老郑因为这句话,便成攻击统购统销政策的典型了。

这样,一顶右派分子的帽子便戴在了老郑的头上。

老郑觉得冤屈。老郑觉得工作没法干了:“你们给老子把帽子摘下来,老子好清清白白地带着大人孩子回老家!”

老郑和上级僵持了很长时间。就有人打哈哈说:既然已经给你戴上了,再摘下来哪能那么容易?

说不容易就不容易,说容易就容易,这事得看谁说话。

后来,上级下了文件:前一阵子反右派扩大化了,应给被冤枉了的人摘帽。老郑的右派帽子这才被摘下去了。

老郑没有含冤性。老郑老觉得窝囊。老郑不能违背自己的诺言。老郑清清白白地带着大人孩子回了老家。

老郑的老家在穷山沟里。

报告显示 老郑爱喝点酒,他喝的酒是自己用红薯干做的。

老郑没忘了读书,他夜里读书靠煤油灯照明。

老郑在山沟沟里苦了二十年。这二十年里,老郑夫妻俩不知有多少次要到碾棚里把杂交高粱碾成高粱米。

老郑的妻子比老郑聪明。她的聪明劲儿在1978年被她发挥到了淋漓尽致的程度。

老郑的妻子:“听说上级往前要给右派摘帽哩,摘了帽还给安排工作,我陪着你回去找找吧!”

老郑:“我不是右派!我是摘了帽以后清清白白地回来的!”

妻子:“当年,你要是不摘帽就好了!”

老郑:“那还不早窝囊死了?”

妻子:“不管怎么说,你也是那时候的受害者,他们也应该给你安排工作!”

老郑:“你想得倒美!”

老郑的妻子就自己去了老郑当年所供职的城市,当年有关的领导还都在,见了面,也都为老郑惋惜。

老郑的妻子在旅馆里住了三天,终于想出了一条妙计。几个领导一商量,就按照她说的办了。

先给老郑建立了右派档案,和右派们的放在了一起。

又按照程序,将老郑和右派们的帽子一块摘去了。

老郑有文化,被安排到市文化机关上班。

老郑老当益壮,他热爱自己的事业,总是乐此不彼地工作着。

共 1421 字 1 页 转到页 【编者按】那个年代,摊上什么事儿都得挺着。没想到老郑,一个正直的人却戴上不是右派却是右派的帽子。就是为了完成指标吗?杨帆老师这篇微小构思巧妙,语言凝练。把一个正派人顶着右派的帽子,遭受不合理的待遇,描写的形象生动。《摘帽》的过程又那么不顺利。最后又不得按所谓的程序办理。老郑是文化人,经历了右派的身份,更加珍惜今天的来之不易。小说内涵丰富,回味无穷。好小说共赏!感谢赐稿!问好杨帆老师!【:林雨荷】

1楼文友: 09:22:29 小说内涵丰富,回味无穷。好小说共赏!感谢赐稿!问好杨帆老师!

2楼文友: 12:45:27 谢谢雨荷老师的编审和美按,谢谢雨荷老师的支持和鼓励!老师辛苦了,问好老师,顺祝编创愉快!

楼文友: 05:00:58 定右派下指标,使人蒙冤,这在当时不是新鲜事。偏偏有不明真相的人,自愿走进泥潭。小说写老郑的遭遇,是许多知识分子的化身,真实,形象。自然,荒诞,写出那个时代之痛。欣赏,学习!

一出差就闹肚子怎么办
拉稀水吃什么药最好
经常便秘怎么办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