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官员采取先建后补方式骗取财政补助资吗

2022-01-05 淮安装修公司

”可布鲁克斯觉得这一切都已经与自己没多少关系 重庆一官员采用先建后补方式欺骗财政补助资金

重庆1官员采取先建后补方式欺骗财政补助资金

时间: 11:04 来源: 中国青年报 点击:次

采用 先建后补 的方式欺骗财政补助资金

审计署公布重庆一起 一地两吃 违法案例

一块土地短期内被整理开发了两次,这个不起眼的细节在审计人员的深追下,成了揭开一名官员违纪行动的线索。

审计署1月8日发布的今年第一号公告中的一起案例显示,2008年至2012年,重庆市巫溪县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原主任郑承赞涉嫌违规为有关单位和个人在项目推荐、申报财政资金方面提供便利,从中收受钱款100多万元。2015年9月,审计署将此线索移送重庆市纪委调查。2016年9月,巫溪县纪委、县监察局给予郑承赞开除党籍、行政撤职处罚。

近年来,国家出台多项惠农政策措施,各级财政每年投入大量支农资金用于改善广大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因资金点多、线长、面广,监督管理难度较大,这些钱就成了一些不法分子觊觎的 唐僧肉 。郑承赞案就是一起典型的由审计机关发现并移送纪检部门的对财政资金伸黑手的违纪问题线索。

2015年8月,审计署重庆特派办在政策落实跟踪审计中发现,当地国土部门实行了一批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对田、水、路、林、村展开综合整治,以提高耕地质量,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与此同时,当地农业综合开发部门也实行了一批高标准农田建设、中低产田改造、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等农业综合开发项目。

经过比较,审计人员发现,由于两个部门分头组织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目标相近、建设内容相似,很可能会有一些人寻觅 钻空子 的机会。

循着这个思路,审计人员在对重庆市巫溪县土地开发整理中心和巫溪县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以下简称 农综办 )2008年以来的土地整理项目进行审计时,通过比较分析,果然发现了一对疑似问题的项目。

审计发现,巫溪县某乡镇曾实施了两个土地整理项目,一个是土地开发整理中心负责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2009年8月开工,2011年8月竣工;另一个是农综办负责的中低产田改造项目,2011年11月开工,2012年5月竣工。

不同部门在同一地点建设土地整治项目,一个刚刚完工,另一个随即开工,会不会有弄虚作假顶替项目建设内容骗取财政资金的问题?为弄清真实情况,审计人员立即调取了两个项目的档案进行仔细审查。

通过查阅档案,审计人员发现,土地开发整理中心负责的项目,从实施方案、工程概算到招投标、竣工结算等资料都十分详实具体;而农综办负责的项目,档案资料唯一寥寥数页,建设内容与土地开发整理中心负责的项目基本一致,验收资料中的图片是模糊不清的复印件。

进一步核对发现,2010年9月,时任农综办主任郑承赞主持召开会议决定采取 先建后补 的方式将该项目交由该乡镇某项目承包业主实施,并在没有完工量、监理意见、造价核算等基础信息的情况下,就将财政资金拨付至该种粮大户的个人账户。

农综办负责的中低产田改造项目从立项、实行、验收到资金拨付,都不够规范,建设地点和内容与土地开发整理中心负责的项目高度重合,且实行时间接近。

问题疑点重重,审计人员决定到现场一探究竟。他们通过GPS获得坐标进行对比后发现,农综办负责项目新修的 耕作道 等内容与土地部门负责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竣工图上的田间道等内容比对存在较多重合。经过一番清查,最终揭示了该项目承包业主骗取财政补助资金的违法事实。

既然工程没做,钱去了哪里?经查证发现,该种粮大户前后屡次向郑承赞的个人账户存入钱款,郑承赞利用职务便利收受不当钱款的违纪问题线索也浮出水面。

审计署有关负责人介绍,在政策落实跟踪审计中,审计机关肩负着政策落实 督查员 的职责,对弄虚作假、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基层腐败现象坚决查处,绝不迁就,为打通政策落实的 最后一公里 提供了可靠保障。 刘世昕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联系删除。

咽喉肿痛怎么治疗
肠道敏感怎么办
小孩子便秘怎么办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