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乐悬疑的核心不是有害无害的

2021-12-02 淮安装修公司

评语:游戏做到这地步 4月18日凌晨4时45分,山西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就可口可乐(山西)饮料公司9批饮料疑混入含氯消毒液事件召开第二次通报会,向媒体公布了山西省两家国家级检测中心的检验结果,山西省食品安全协调委员会办公室组织专家组论证后得出的意见。专家组认为:该9批次产品不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新华4月18日)

可乐,还是不可乐,这是个问题。封存产品疑似启封再售,若爆料属实,其性质不言而喻。地方监管部门闻风而动,组成了应急检验组,对每个样品按照检验方案进行了反复的试验和验证,经过了10余个小时的检验后完成任务,最终出具了实测值均小于国家标准要求的检验结果。食安办专家组则认为,该9批次产品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言之凿凿,无可置疑。

谁也不希望喝到消毒水可乐,不管这消毒水是价比金贵抑或稍稍有益。抛开健康风险不说,起码从消费者的知情权而言,坐实或证伪传闻的是与非,是职能部门的首要。看似精于仪器的专家很可能与民意关切会错意:一者,正如质疑,抽样送检为何独缺事故发生后首日产品?如果3日的误操作属实,那4日氯味特重才是疑似问题产品的高发日。相关部门的回应是,该公司成品仓库已无2月4日的库存产品,稽查人员经过多方努力但仍未能在销售市场上获取2月4日生产的饮料产品。偌大市场,竟然独缺4日的产品如此巧合,何以说服公众?

二者,可乐悬疑的核心在于员工爆料究竟是无中生有还是确有其事?据说2月3日该公司夜班维修工对管道改造时误操作,使消毒氯水混入生产用水,4日白班生产部员工上班后喝饮用水感觉氯味特重,直到8日晚发现生产饮料用水中有大量氯水并立刻停产。那职能部门除了要检测好产品的质量问题之外,是不是也该查查此事的真伪?在真相那一面,能不能找到封存再售的踪迹?

皮革胶囊的前车之鉴犹在眼前,大企业的食品、药品安全已很难有民意免检的底气。一瓶可乐或一个面包,消费者掏钱不是要买个无害论而是希望能买到具有对等使用价值的产品。如果优质是奢望,那合格应是底线。也许被检测的可乐确实是无辜的,但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的论调仍令人如芒在背这个说法是可以自由裁量的,甚至是左右逢源的。

在塑化剂风波中,专家告诉我们,偶食少量受DEHP或DINP(一种主要增塑剂)污染的问题食品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在二英惊魂中,仍有权威声音抛出少量二英不会危害健康;在三聚氰胺事件中,照例有少量摄入无可避免的论断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的背后,或对应着可怕的娇惯与纵容。当然,一个对地方GDP及财税做出了重大贡献的跨国企业,在疑似公共事件的问题上,地方监管部门的盖棺论定究竟有无身份偏差,这恐怕也是不容规避的现实问题。

在随便扯一嗓子都可能揪出一帮恶狼的领域,面对或可危及食品安全的传闻,秉持高度的警惕与严苛的质疑精神,这是民众对公权的合理期许。抚平可乐悬疑里的种种忧虑,需要的不仅是抽样的数据,更是直面民意关切的决心与勇气。

贵阳宫颈糜烂治疗费用
美托洛尔如何停药
杭州男科医院哪好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