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冬至团购

2020-06-10 淮安装修公司

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冬至是我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一个传统节日,冬至经过数千年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节令食文化。

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冬至是我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一个传统节日,冬至经过数千年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节令食文化。在中华大地上,更是流传下了丰富多彩的冬至饮食习俗,各地冬至饮食习俗也是很有趣的。例如,北方吃饺子,还有“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谣。而南方则吃汤圆、年糕、赤豆粥、黍米糕等。

冬至吃什么呢?冬至有什么饮食习俗?其实全国各地习俗五花八门,冬至吃的东西也不一样。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冬至的那些饮食文化。

北方:饺子和馄饨

在北京,有句谚语叫“冬至馄饨夏至面”。对于有着“好吃不如饺子”习俗的北方人来说,也普遍有冬至吃饺子和馄饨的风俗。吃“捏冻耳朵”是河南人冬至吃饺子的俗称,据说是吃后可让人们在寒冷的冬天里,不会被冻掉耳朵。

不过不同地方的人们对馄饨的称法不一样,广东人把馄饨称为“云吞”,湖北人则称之为“包面”,江西人称其“清汤”,四川人称“抄手”。

江南:汤圆

民间有“吃了汤圆大一岁”的说法。冬至吃汤圆,是我国的传统习俗,在江南尤为盛行。汤圆也称“汤团”,冬至吃汤团又叫“冬至团 ”。“冬至团”可以用来祭祖,也可用于互赠亲朋。旧时上海人最讲究吃汤团。他们在家宴上尝新酿的甜白酒、花糕和糯米粉圆,然后用肉块垒于盘中祭祖。

浙江:荞麦面

浙江等地每逢冬至这天,全家男女老少都要集齐,嫁出去的女儿也要赶回婆而机会难得家。家家户户要做荞麦面吃。习俗认为,冬至吃了荞麦,可以清除肠胃中的猪毛、鸡毛。

厦门:排队买姜母鸭

厦门人对鸭可以说是情有独钟,一年四季都在吃鸭,盐鸭、酱鸭、烤鸭、四物炖鸭,冬至吃姜母鸭。一条街只要有一摊卖姜母鸭的店,就整街飘香。姜母鸭以红面番鸭为原料,用芝麻油将鸭肉炒香后,再加入老姜(姜母)及米酒等炖煮而成,且具有疏肝润肺、养胃健脾、舒筋活血、祛寒化痰等功效,特别滋补。姜母鸭自家做的比较少,因此,冬至一到,就有很多人开始排队买姜母鸭。

宁夏:吃“头脑”

在冬至这一天,银川有个习俗,这一天要喝粉汤、吃羊肉粉汤饺子。银川人还给羊肉粉汤叫了个特别的名字——“头脑”。羊肉粉汤由蘑菇和羊肉烹饪而成,佐以盐、姜、葱、蒜、辣椒、酱油等调料,汤滚开后放进切好的粉块、泡好的粉条,再加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入韭黄、蒜苗、香菜,这样一锅五颜六色的羊肉粉汤就做好了,香气扑鼻,让人垂涎欲滴。

客家:家家吃萝卜粄

南粤客家有“冬至过大年”的风俗。对于客家人来说,冬至是除春节外最大的节日,每家每户都杀鸡、杀猪、宰羊,准备了丰富的节日大餐。而萝卜粄,是最具客家风味的冬至食品,餐桌上必不可少。

杭州:一天三顿吃年糕

杭州人冬至喜吃年糕。每逢冬至做三餐不同风味的年糕,早上吃的是芝麻粉拌白糖的年糕,中午是油墩儿菜、冬笋、肉丝炒年糕,晚餐是肉丝、笋丝汤年糕。冬至吃年糕,年年长高,图个吉利。

海南: 吃团圆饭.甜丸

海南岛汉族居民主要从内地不同地域和不同历史时期迁徙而来,继承祖先的传统风俗不尽相同,因此海南部分地区有冬至扫墓的习俗。冬至扫墓,要杀鸡、宰鸭,全家族人都回来利用冬至团圆,聚在一块吃团圆饭,团聚祭祖,很隆重,像过年一样。

台湾:九层糕祭祖

在我国台湾还保存着冬至用九层糕祭祖的传统,在冬至这天,人们用糯米粉捏成鸡、鸭、猪、牛、羊等象征吉祥如意福禄寿的动物,然后用蒸笼分层蒸成,用以祭祖,以示不忘老祖宗。

冬至养生正当时!冬季养生主要指通过饮食、运动、睡眠等手段,达到保养精气、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目的。精心为您准备冬季滋补养生汤,让您在这个寒冷的冬季更加温暖、滋润、健康。

石斛老鸽汤

石斛具益胃生津,滋阴清热。用于口干烦渴,食少干呕,目暗不明。鸽子汤具有滋阴壮阳、清热,调理身体机能,增强身体免疫力,男女老少四季都适用喝的一款汤,特别适宜秋冬时节进补食用。

老鸡鱼翅汤

老鸡鱼翅汤具有祛压降脂,养颜护肤、和胃消食、对心血管系统疾患有防治功效。对气血不足、体质虚弱之人食用有补五脏,长腰力,温中益气,提高免疫力之功效。

地胆头老鸭汤

地胆头有清热解毒、祛湿利尿和消炎、抗菌的功效。中医认为“老鸭滋阴、嫩鸭湿毒”,地胆头炖老鸭能清热消暑,滋阴补益,为我们家庭养生之靓汤也。

花旗参竹丝鸡汤

花旗参竹丝鸡汤参有滋阴补气、生津止渴、除烦躁、清虚火、扶正气、抗疲劳的功效,增强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另外,对糖尿病患者还有调节血糖的作用。

松茸统骨汤

松茸被誉为 菌中之王 ,具有抗辐射、益肠胃、理气化痰等功效。猪骨含有磷酸钙、骨胶原等。有补脾气、生津液、养血健骨,增强骨髓造血功能,有助于骨骼的生长发育。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