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专家李刚撰文黑龙江旅游与冰雪产业创新搭配

2020-05-26 淮安装修公司

旅游专家李刚撰文黑龙江旅游与冰雪产业创新融合

原标题:黑龙江冰雪产业的创新与发展

本文撰稿人李刚,中国城市经济学会休闲旅游产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旅游协会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分会专家库专家,北京大学博雅方略旅游规划设计院高级顾问,北大黑龙江校友会青年校友导师,黑龙江省科顾委专家,哈尔滨旅游发展研究所特聘研究员,哈尔滨理工大学旅游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黑龙江大学和大连大学客座教授,黑龙江省旅游产业研究中心顾问,黑龙江冰雪产业研究院首席专家;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国家级旅游咨询师。现任哈尔滨市旅游委专员。

多年从事旅游行政管理、旅游咨询、规划、景区和项目开发管理、旅游教育、旅游营销、旅游宏观经济和旅游文化研究,具有旅游企业管理的实践经验。曾任哈尔滨市旅游学校校长、中国哈尔滨玉泉国际狩猎场副总经理、哈尔滨市旅游局规划处处长、旅游合作与促进处处长;《中国观光》(香港)、《时尚杂志》特约。

主持和参与了国内多项旅游经济、旅游文化课题研究及60余部城市旅游发展规划和景区规划、乡村旅游规划编制,包括哈尔滨旅游总体规划、哈尔滨旅游产业规划、哈尔滨中央大街业态调整规划、哈尔滨冰雪旅游规划、哈尔滨红色旅游发展规划、尚志市乡村旅游规划、太阳岛风景区(5A)旅游规划、哈尔滨伏尔加庄园旅游规划、九寨天域国际温泉滑雪暨生态旅游区规划方案、五大连池市旅游总体规划、新疆兵团农十师“十二五”规划、黑龙江农垦总局北安分局旅游总体规划、黑龙江鸡冠山抗联遗址公园规划、《红灯记》旅游区规划、锦河《闯关东》旅游区规划、吉林省敦化市冰雪产业规划、黑龙江五常全域旅游规划、黑龙江少数民族旅游规划、哈长城市群旅游规划、新疆北屯市“戈壁水城”策划、新疆赛里木湖冰雪景区景观策划、敦化六鼎山景区(5A)雪浴节策划、首届哈尔滨冰雪欢乐谷策划、哈尔滨首届湿地旅游节旅游项目策划。

冰雪产业,是指现代社会依托利用冰雪资源,使之产生经济或社会效益的所有经济、文化和社会活动的总称。黑龙江冰雪产业的核心是文化,主体是旅游。发端于文化,发展于旅游,形成于经济,服务于社会,这是黑龙江冰雪产业的特殊性和价值所在。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黑龙江冰雪产业已经形成三大板块:哈尔滨的冰雪艺术和冰雪运动;牡丹江的雪乡冰雪风光和雪域民俗;漠河的极地冰雪文化体验和探险。黑龙江冰雪,成为具有文化和经济等多重内涵和属性的独特产业,并以文化和旅游的外在影响而享誉海内外,不但是黑龙江的旅游拳头产品,也是中国旅游业的王牌产品,是世界性的民族文化代表之一。本文将重点阐述冰雪旅游为代表的冰雪产业的创新与发展。

一、全力打造世界冰雪旅游名城

冰雪旅游最具代表性的还是哈尔滨这座“冰城”。这无论从现代冰雪文化的起源、发展的现状、在全球的影响力方面,还是冰雪运动的历史、发展现状和理念都堪称中国之最,世界之奇。

然而哈尔滨冰雪产业发展中也存在许多问题,主要是冰雪文化表现形式还比较单一,品牌分散缺少聚合,冰雪艺术展示缺乏永久性的设施,观赏季节受限问题没能有效解决;冰雪运动与冰雪旅游不能很好结合;滑雪产品同质化严重,个性化特征不突出;缺乏国际视角和运作能力。最根本的就是缺少世界眼光和创新能力!因而必须首先实现冰雪主流产品的创新和突破,即哈尔滨世界冰雪旅游名城的创新和突破。基本思路是:

(一)整合冰雪文化资源,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申报主题——哈尔滨冰雪文化

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对冰雪文化、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的保护、弘扬,也是一种文化提升。哈尔滨冰雪文化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千百年的创造使中国北方冰雪地域的民族生活逐渐形成冰雪文化。有了这种积淀,现代的哈尔滨才能从上世纪60年代的冰灯艺术,到80年代的雪雕艺术再到21世纪初神奇的冰雪大世界,创造着一个又一个的冰雪神话作为一名私人助理。特别是1985年开始创立的“中国·哈尔滨国际冰雪节”,使冰雪文化和冰雪旅游内容更加丰富,更加群众化,发展成为举世瞩目的国际性节事活动。这应该是全球最盛大、最神奇的冰雪文化,具有很深、极其独特的地域文化性和民族性。完全有资格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具体应当整合冰雪大世界和太阳岛的冰雪艺术,建设冰雪艺术永久性基地,变成四季皆可观赏和娱乐的世界性冰雪主题公园;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扩展到松花江,与冰雪欢乐谷的环境、娱乐活动和冬泳项目结合,成为戏冰和戏雪场;兆麟公园变成冰雪童话世界, 城区以松花江南岸为主,建设冰雪艺术风景线,使江岸的冰雪艺术景观与璀璨灯火,同江北的冰雪艺术遥相呼应;确定市区内几条重点街区,形成不同的冰雪文化主题和与街区相似的协调的景观特色,增加冰雪宫殿和冰雪餐饮和冰雪民俗(民间的雪祭、滚冰、踢形头、狩猎等原始宗教和民俗活动);与冰雪有关的各种文学创作。

策划、创作冰雪文化大型实景演出,使之成为国内外游客积极参与的项目。

(二)城区冰雪风光线的开发

1、松花江冰雪风光线。要沿江布景,营建雾凇、冬泳、冰帆、冰雪交通、冰雪民俗的氛围,并逐渐向东延伸。大顶子山航电枢纽工程建成发电之后,下游一段将会形成壮美的雾凇景观,因此要从现在就着手在两岸植树造景。

2、马家沟冰雪风光线。增加沿线的冰雕雪塑和冰雪娱乐项目。上与森林植物园沟通,中联实验林场、工大、河园、文庙,下与太平桥、天恒山衔接,成为市民冬季运动和休闲娱乐的冰雪天地。近期可先开发中心区段,远期连接上下游。

3、阿什河冰雪风光线。上游加快伏尔加庄园景观的建设完善,尽快开发二期的伏尔加小镇,成为国内顶级、国际一流的冬夏皆宜的休闲、文化旅游胜地;开发向阳温泉旅游度假区,并与滑雪旅游结合,营造冰雪风光和冰雪文化氛围,建设四季温泉和滑雪度假地;两个景区之间阿什河建成冰雪观光带。

(三)冰雪景观街区的扩大与增加

目前除三处主要的冰雪艺术景观外,道里、道外、南岗、香坊等都建了些冰雪艺术街区,应当继续巩固和提高。其中重点还要继续打造红博区域、松北市政府区域、南岗东大直街休闲区域、友谊路——公路大桥区域、开发区龙塔周边区域、中央大街、果戈里大街、三大动力路、中山路、红旗大街、友谊路等重点街路。

二、开发建设大“林海雪原”旅游区

区域范围:哈尔滨——牡丹江——伊春

(一)按照大思路,整合冰雪资源

目标:国家冰雪休闲度假区和国际冰雪文化体验区。

具体为:哈尔滨凤凰山、亚布力和海林雪乡冰雪风光、冰雪运动和冰雪民俗体验区。包括哈尔滨——亚布力列车冰雪观光线;哈尔滨—凤凰山—雪乡公路冰雪风光线;哈尔滨——伊春森林小火车林海雪原风光带;苇河——亚布力——雪乡森林小火车风光带。主要项目:滑雪运动、冰雪娱乐、冰雪风光、冰雪文化、冰雪艺术、冰雪民俗和农家乐、林区文化、文学作品故事情节展示、影视基地、北方民俗、野生动物、乡村风情等等。

(二)滑雪度假区建设和其他冰雪项目的提升

1、建设四大滑雪旅游度假区。即亚布力、玉泉——平山、帽儿山、二龙山——吉华。整合亚布力、乌吉密、帽儿山、吉华、二龙山、平山神鹿、一撮毛、上京国际等重点滑雪场,加以完善和提升,形成大滑雪区概念。前二者为高端区,后二者针对中端市场。其中亚布力按照阿尔卑斯山风格打造,尽显欧洲滑雪豪华气派和壮美的山地冰雪风光;玉泉——平山按照日韩温泉滑雪度假风格打造,把滑雪、温泉度假、野生动物观赏、高尔夫等有机结合,体现休闲、浪漫。其余两个滑雪旅游度假区按照黑龙江地域文化和风情打造但在封魔殿里面则不行。

2、规范各中小滑雪场。按照S等级标准逐步规范,改善条件,提升档次,成为度假区滑雪运动和休闲活动的补充。

3、哈尔滨极地馆的完善提升和冰雪娱乐项目的开发。建设室外极地风光和风情,丰富极地动物品种和爱斯基摩文化,并使之在源头上与黑龙江历史文化相联系。

三、谋划建设极地冰雪体验区

范围:漠河北极村。按照北极圈的环境和民俗文化特点规划建设。具体内容包括:

(一)改造北极村环境,形成更加壮美的北极自然风光;

(二)进行芬兰拉普兰圣诞老人村复制,开展好合作,策划一系列围绕圣诞老人题材的文化项目,结合影视和动漫创作,使北极村变成圣诞老人第二故乡;

(三)建设北极圈民俗展馆及民俗活动体验区(包括饮食、渔猎、民居、娱乐、宗教等等);

(四)建设北极光神塑像(北极圈是萨满教最主要的活动区域,至今还在传承这种原始宗教,具有典型的民俗文化内核和丰富的表现形式),作为北极村的重要景观和标志;

(五)建设北方民族古老式滑雪场和冰雪运动场。以大兴安岭诞生的渔猎与游牧文化相结合的文化类型为基调,建设充分体现北方民族文化内涵的冰雪运动和游戏项目。

四、实现冰雪运动、冰雪文化与冰雪旅游的结合

(一)冰雪运动、冰雪文化与冰雪旅游的契合

目前冰雪运动项目与冰雪艺术和旅游还未能有机结合,甚至精神上也未能实现契合。对于冰雪产业的发展来说,这既是资源的浪费,也是对文化、体育社会功能认识不足。

1、冰雪体育场馆一定要成为一种地域景观标志。体育竞技是古老的文化,特别是冰雪项目有地域性特点,是特色文化的载体,对游客有一定的吸引力。因此体育场馆的建设一定要有鲜明的地域性和时代感,成为地标式的建筑。结合承办大冬会和申冬奥,要把冬季运动场馆建成标志景观,成为中国体育旅游的重要景点。

2、冰雪体育场馆一定要变成国际赛事的文化遗产。我们的一些场馆已经举办过国际赛事, “大冬会”又增加和改造一些设施,未来还要申办其他比赛项目,这些都是文化遗产,需加以保护,为旅游所用。

3、冰雪体育场馆一定要具备旅游功能。在场馆的布局上主要考虑景点分布、参观通道、交通的顺畅,馆内设计要考虑旅游信息、咨询、接待和服务功能。

4、冰雪运动项目与旅游产品结合。冰上和雪上的运动项目要进一步向旅游延伸,为游客服务,将竞技运动与大众观赏、参与结合。

(二)打造冰球王国

哈尔滨冰球项目代表着国家水平,但远不及其他体育项目热度,要结合旅游加热,政府有目的地加以引导和精心培育,逐步激发全民的热情,要锻造成与大连足球一样的水平,成为城市的一项代表,一种文化符号,黑龙江省的一种冰雪精神象征。

(三)恢复传统的和历史上的冰雪运动

如冰帆、冰橇、冰上舞蹈表演、冰脚滑子、满族的滚冰、冰磨、冰床等。

(四)开发新的冬季运动和旅游项目

如建设太平湖冬钓基地和雪上滑翔基地、平山雪地高尔夫基地、哈尔滨——漠河冰雪汽车拉力赛基地、冰上摩托和雪上摩托车比赛基地、冰上保龄球和雪地足球基地等,并把这些项目基础建设与旅游结合。

五、冰雪节事的创新和发展

(一)整合冬季节庆,丰富和发展哈尔滨国际冰雪节的内容,增加泼雪节、冬泳节、滚冰节等,融入更多的北方民俗成分;

(二)将滑雪节纳入冰雪节之中,作为冰雪节的组成部分,并在形式上进一步创新;

(三)举办国际冰雪论坛,建立冰雪联盟,并把联盟总部设在哈尔滨,提高哈尔滨国际城市的形象;

(四)承办国际性的或区域性的(如东北亚)冰雪旅游用品或冰雪装备博览会,拉动冰雪经济,提升区域乃至国际冰雪旅游胜地形象。

六、推动冰雪文化向国际化迈进

黑龙江的冰雪文化目前更多的体现着黑土风情,虽然也在努力探寻欧陆文化并做了些尝试,但总体上说与欧美的主流文化联系少,未来除保持一定的地域文化特点,还要更多地融入国际文化,尤其是欧美国家的文化特点,使二者能够有机结合。如圣诞节、感恩节、枞树节等一些欧美重要节日的营销和产品策划,冰雪狂欢活动的开展等。当然还要借鉴日韩等国家开发利用温泉滑雪的经验和文化并使之与黑龙江地域文化有机结合,创造出我们独特的文化。

进入国际文化圈的目的是建设国际化的旅游城市,这也要求城市的基础设施和各项功能尽快达到国际化的标准。还要有国际化的运作,包括落地签证、科学规划和人性化服务。目前的冰雪艺术景观和滑雪场普遍缺少科学规划,设计上往往存在缺陷,缺少整体观念和长远思路,更缺少国际化和人性化服务的理念。黑龙江的冬天气候寒冷,令许多游客望而生畏,这种情况下如果没有人性化的服务,缺少舒适性,只怕留在记忆中的只有“寒冷”。

七、冰雪产业链的延伸与冰雪人才的培养

重点是冰雪装备的发展,通过建立冰雪装备业,满足自我发展的需要,同时借助成型的产品品牌,提高哈尔滨冰雪城市的影响;其次是冰雪旅游地产和冰雪基础设施的发展;第三是冰雪旅游商品的发展。籍此拉长冰雪产业链并增加其覆盖面。

冰雪人才的培养主要两个方面:一是继续深入地开展百万青少年上冰雪运动,全面培养好本地的群众冰雪运动人才,打好基础;二是建立冰雪文化、艺术和冰雪运动的专门学校,培养高层次的冰雪文化艺术和运动管理人才。如建立“远东冰雪学院”和若干冰雪学校。

八、冰雪产业发展的保障体系建设

(一)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一是政府要积极支持冰雪节庆活动和会展业的发展,特别是要扶持创办新的国际性的冰雪论坛;借以提高黑龙江冰雪旅游的形象;二是在财力上支持冰雪旅游主要景区的开发和新的主要冰雪旅游产品的开发,特别是对于“冰雪大世界”这样的代表项目,社会效益远远大于经济效益,应当作为政府投入的重点;

(二)营造良好的冰雪产业发展环境和氛围

加强基础设施和整体环境建设,为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和条件。主要是塑造好黑龙江国际冰雪旅游胜地和冰雪王国形象,展示黑土文化独有的风貌;塑造好哈尔滨国际冰雪名城形象,严格城市管理特别是城市交通和卫生管理,保障城市的旅游安全、良好的旅游秩序和整洁的旅游环境;形成热情好客、文明待客的良好习惯,培育城市旅游信誉;加强旅游市场整治,建设整洁、文明、有风情的城市;完善旅游咨询系统,散客接待、预定系统,住宿、休闲和娱乐设施,导游和说明系统,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和市民的文明素质等。使冰雪旅游主要城市和接待地的旅游功能基本具备接待欧美高端市场的条件。

(三)建立高效统一的协调机制

加强横向各部门的支持、配合及联合。冰雪产业涉及的部门多,要想加快发展,必须建立协调机制,包括组织和制度,以确保工作的推进和实施。

(四)引进资金技术人才的政策和环境保障

黑龙江尤其是哈尔滨冰雪文化发展有自己的优势,但整体冰雪产业的发展与国外比经验不足,这就需要加快资金、技术、人才的引进。政府必须有政策作保证,并创造宽松的环境。

冰雪产业的发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树立长远的观点。当前特别要牢牢树立科学发展观,做到科学规划产业方向,科学开发旅游资源,保存珍贵的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在城市建设中兼顾当前与长远,与旅游有机结合,城市发展规划充分考虑旅游功能,城市建设充分考虑保护景观、再造景观,营造城市整体景观效果,发挥最大的优势和合力,把黑龙江建设成一座真正的冰雪文化王国和世界冰雪旅游胜地。

(文:李刚 图:资料图)

怎么知道是不是阳痿
江西白癜风治疗费用
巴彦淖尔白癜风
精神焦虑抑郁消化不良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