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周末读备豫不虞吧

2021-12-25 淮安装修公司

国学周末读(85)备豫不虞,为国常道

豫:同预虞:预测。为:治。备豫就是事先防备,不虞就是意料不到的东西。这两句大意是:事先防备意外之事,是治理国家的常道。一个国家要想常治久安,就必须在平日时时预防着意外事变的发生,以免遇到灾害、战乱时无法应付,危及国家民族。

早做预备工作,以防不测之事,这是中国长久以来的一个思想观念,也是一种政治智慧。

解读1月5日,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习大大发表重要讲话。在讲话中,他引用了典故备豫不虞,为国常道来深入阐述增强忧患意识、防范风险要一以贯之的重大问题。

身家6亿人民币 备预不虞最早出现在《左传·文公六年》说的是鲁国正卿季文子将要出使晋国,出使前,他派人去问:如果在我出使期间,晋国发生国丧,我应该行使怎样的礼节?当时他派去的人很不理解,认为现在没有这种情况,这样做有什么意义呢?季文子说:备豫不虞,古之善教也,求而无之,实难。过求何害。意思是,我们现在提前做好防范,这是古代以来非常好的一个想法,如果我们现在去做准备了,没有发生这样的事情,那没有关系。但如果说出现了这样的情况,我们临时去请教,这就很困难了。所以我们现在多想一步有什么危害呢?这就是备预不虞最早的一个。

后来《左传》还有另外一个记载:成公九年,楚国去攻打莒国,莒国当时是山东的一个小国,觉得自己国家这么穷,不用做防备,谁都不会来打他,结果楚国在十二天之内攻打了莒国三个城市。就有一段评论,君子曰:恃陋而不备,罪之大者也;备豫不虞,善之大者也。”说他依仗他国家这么小、这么穷、这么简陋,他就不做防备,这是最大的罪过;提前做好预防,就是最大的好处。这是备预不虞”的第二处记载。

再之后在《晋书》里就把这句话归结成我们熟悉的说法:备预不虞,古之善教;安不忘危,圣人常戒。再后来在《贞观政要》中,魏征同样以这句话劝诫唐太宗要有忧患意识,安而不忘危:备豫不虞,为国常道。岂可以水未横流,便欲自毁堤防?

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的忧患意识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精神传统,它代表一种高尚品格,也是一种政治智慧,是我们党夺取建设和改革事业胜利的重要保证。老子有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的叮咛,《黄帝内经》亦云: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就连不会吟诗作对的老百姓,也明白晴带雨伞,饱带饥粮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的朴素道理。

历史的河流淌过今朝,中国特色进入了新时代。当前,我国正处于一个大有可为的历史机遇期,但前进道路上面临的困难和风险也不少。越是取得成绩的时候,越是要有如履薄冰的谨慎,越是要有居安思危的忧患,绝不能犯战略性、颠覆性错误。思危所以求安,虑退所以能进正如所言,既要有防范风险的先手,也要有应对和化解风险的高招;既要打好防范和抵御风险的有准备之战,也要打好化险为夷、转危为机的战略主动战。

本文相关词条概念解析:

不虞

不虞,指出乎意料的事。语出《国语·周语中》:“昔我先王之有天下也,规方千里,以为甸服……以待不庭不虞之患。”。”郑玄笺:“平女万民之事,慎女为君之法度,用备不亿度而至之事。”朱春雨《在人海里》十七:“有几个贴心后生要为他保镖,被他骂了回去,只好远远地躲在礁石后头,以防不虞。三族无死丧,则可行嘉礼,故惟用此三族无虞之时请吉日也。《大戴礼记·文王官人》:“营之以物而不虞,犯之以卒而不惧,置义而不可迁,临之以货色而不可营,曰絜廉而果敢者也。

参灵草主要成分
江中初元公司
肠鸣怎么办
为你推荐